7月19日至23日,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育花田·兴酉助农”实践团到酉阳,通过“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调研+非遗文化守护+推普助力行动”四位一体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奉献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实践能力,以实际行动传承优秀文化,服务乡村振兴。
追寻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首日,团队奔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赵世炎烈士纪念馆,瞻仰赵世炎烈士塑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员们通过珍贵的实物史料与生动的现场讲解,沉浸式学习赵世炎等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伟大牺牲精神,深刻体悟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这场精神洗礼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与报国志向,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扎根乡土调研,体悟振兴伟力
花田乡是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团队通过参观何家岩村史馆、实地考察梯田产业、深入农户家中访谈,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一路上,成员们认真记录乡村建设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特别是“三农”问题的理解。调研过程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的实践能力。
在何家岩村史馆内,团队将汲取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实践行动,精心筹备以“少年革命英雄”为主题的趣味课堂,通过情景化演绎刘胡兰、张嘎等少年英烈事迹,将革命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成长养分,在当地儿童心中播撒信仰的火种,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对话非遗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酉州苗绣是酉阳人民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古苗文化的活化石”。走进何家村苗绣非遗工坊,成员们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教学中,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旺盛生命力。实践团还与当地干部举行了专题座谈会,聚焦“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保护结合”这一时代课题,深入探讨如何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促进信息流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推普助力发展,实践升华认知
推广普通话作为贯穿始终的行动线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切实举措。团队在调研中敏锐捕捉语言能力对乡村人才培育、文旅发展和信息互通的重要作用,将推普融入趣味课堂、入户访谈等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乡村振兴战略。
此次重庆大学“化育花田·兴酉助农”实践团的酉阳之行,不仅是简单的暑期实践活动,更是一堂精心设计、行走在酉阳大地上的“大思政课”。它始于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扎根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融汇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贯穿于推普助农的具体行动。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捕捉发展足迹,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服务奉献中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激发了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
(车其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