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琳 石若希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公厕不堪重负、污秽不堪,山西稷山县乡村新公厕落锁闲置、沦为摆设。一“脏”一“锁”,看似现象迥异,实则病灶同源:公共服务领域“重建轻管”的顽疾再度刺痛公众神经。
投入不等于实效,建设不能取代管理。稷山县部分村庄斥资建厕,却任“铁将军把门”,暴露出“半截子工程”思维——只重立项竣工的显绩,忽视开放运行的潜绩。赛里木湖景区则在网红景点打造上不遗余力,却对公厕基础服务力不从心,保洁失序、维护缺位,让游客的“方便”沦为尴尬。二者虽然表现不同,但问题根源均在于科学、规范、可持续管理维护机制的缺位。
深入剖析,两地现象共同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偏差:稷山县的“锁”,锁住了“完成指标”的政绩冲动下“村民能否使用”的核心关切;赛里木湖的“脏”,则显露了“面子”项目挤压“里子”服务的现实窘境。公共服务的根本宗旨被悄然偏离——其核心价值应在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厕所革命”乃至所有公共服务的最终评判标准,绝非设施数量与光鲜外表,而是群众能否在开放、洁净、好用的设施中,真切获得便利与舒适。
解开“稷山之锁”,擦净“赛里木湖之垢”,需从深层机制变革入手:
——强化制度保障,压实管理责任。建立“谁建设、谁主管、谁维护”的清晰责任链,明确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水电、清洁、维护等刚性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推行“公厕所长制”,实现责任到人。
——借力技术赋能,提升管理效能。推广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厕位使用、环境指标等,为动态调配保洁力量、及时维修提供数据支撑。探索节能节水技术应用,降低长期运维成本。
——构建监督闭环,倒逼服务提质。引入第三方暗访评估与群众扫码评价机制,结果向社会公开。将公厕等设施管理实效,作为景区评级、乡村考核、干部评价的硬性指标与关键权重。
“小厕所”映射“大民生”。唯有彻底摒弃“面子工程”思维,以“建管并重”取代“重建轻管”,在基础服务的细微处扎实用力、久久为功,方能让公共服务真正回归其本质。这不仅是“厕所革命”的深化,更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走向成熟必经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