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田金凤 汪登平 杨承军文/图
7月11日的酉阳烈士纪念馆,苍松凝翠,空气中弥漫着肃穆与崇敬。95岁的吴华兴老人颤抖着将红绸包裹的战刀递向文物工作者时,刀刃上的缺口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这道跨越91年的光影,一头拴着1934年红军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的身影,一头牵起新时代人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遗产的凝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把凝结着军民生死情谊的战刀,终于从家族守护的“传家宝”,成为镌刻民族记忆的“精神信物”。
红绸与红领巾:
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爷爷,这刀上的红布咋是暗褐色的?”捐赠仪式上,系着红领巾的龙潭赵庄小学学生梁惠琳踮着脚追问。吴华兴老人一层层打开红绸,76厘米长的战刀渐露真容:50厘米的刀身覆着红褐色锈迹,26厘米的刀把和刀环缠着红布,汗渍与血迹交织的暗红,像极了当年红军军服的“底色”;直角平口的刀锋虽有缺口,却依然寒气逼人。
“这红绸里啊,藏着比鲜血更重的东西。”老人指尖抚过刀刃,声音带着岁月的震颤。1934年深秋,正是这把刀的主人——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在梵净山密林中率部与数倍之敌拼杀,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争分夺秒。彼时,日本侵华步伐加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以不同姿态在国土上燃烧。
孩子们的指尖轻触刀身时,队列里泛起细碎的抽泣声。这把3斤多重的刀,在他们手中仿佛化作历史的秤杆:刀刃的缺口是与敌人搏杀的印记,暗红的绸布浸染着红军浴血奋战的痕迹。四年级学生冯昊在日记里,第一次郑重写下“传承”二字:“原来课本里说的军民鱼水情不是故事,而是真的有人用生命护着对方。”
1982年4月29日,经王光泽的亲密战友、原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多方寻访,王光泽烈士的遗骸终在龙潭邬家坡被发现。此后每年清明,吴华兴都会带家人到酉阳烈士陵园王光泽墓前,让战刀迎着春风“见见老主人”。“你看这刀背的小孔,当年许是挂过红绸;这缺口,保不齐就是砍向反动派时崩的。”老人总这般对晚辈说,像极了当年父亲吴荣友教导他时的模样——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荣友第一次让儿子摸这把刀时,也是这么说的。
刀在与精神在:
军民共铸的生死契约
时间回溯至1934年11月28日清晨,秀山川河盖的浓雾里,王光泽带着突围的战士陷入地方民团的伏击。弹尽粮绝之际,他将战刀插进泥土,对身边战士说:“只要刀还在,拼下去的胆就不会断!”这把刀,此后跟着他辗转到了吴荣友家。
“我父亲说,那天一个浑身是血的人躲进我们家,自称是避匪的木匠。临走时,他把这把大刀留给父亲,说‘好好存着,它定能见证虎豹豺狼被消灭’。”吴华兴的记忆里,那位“木匠”在猪圈楼上藏了两天,父亲送他去上川后,十余名乡丁就持枪闯进门来盘查。母亲邱银秀急中生智,将刀鞘塞进柴灶孔烧了,大刀则藏进屋后的稻草垛里。
1934年12月21日,王光泽在龙潭邬家坡就义前,敌人逼他交出部队名单,他指着天空怒斥:“中国的天,迟早是人民的!”这句誓言,吴荣友一家用91年的守护回应。1943年,当地民团再次搜查时,皮鞭抽在吴荣友背上,鲜血顺着鞭痕渗出,他硬是没说出一点信息——那一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阶段,无数中国人如吴家这般,用沉默的坚守托举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希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全国,吴荣友第一次从草垛里取出战刀,朝着东方磕了三个响头:“红军大哥,日本豺狼被打跑了!”
“1960年父亲临终前,把刀交给母亲,反复叮嘱‘一定要传给华兴,用命守着它’。”吴华兴抹了把泪,浑身因激动微微颤抖。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传家宝与教科书:
精神坐标的永恒力量
“把刀捐出来,虽有不舍,却能教育激励更多人。”吴华兴站在王光泽烈士遗物陈列柜前,看着战刀有了新的归宿。这位曾在公安系统、乡镇政府等部门工作多年的鲐背老人,胸前的党徽与展柜里的战刀形成奇妙的呼应——吴家五代人里,8人入党,3人从军,就像这把刀的钢火,在不同时代淬炼出同样的硬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这把战刀的入藏有了更特殊的意义。酉阳烈士陵园管理所负责人谢国华指着展柜说:“这把大刀,是王光泽烈士的遗物,我们特意标注1934年这个时间坐标——这一年,他的战斗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频共振,战刀是红军精神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缩影。”
捐赠仪式结束后,吴华兴老人执意携家人为烈士献花。在王光泽烈士墓前,他把拐杖放到一边,对着墓碑深深鞠躬:“王师长,您战斗过的地方,楼比山高了;娃娃们的读书声,比当年的号角还响亮。看如今这太平盛世,您可以安然长眠了。”
阳光穿过松柏,在墓碑与老人之间闪耀着光芒。战刀陈列柜里,恒温设备发出细微的嗡鸣,仿佛守护一个跨越世纪的承诺:那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流血牺牲的英魂,那些军民共铸的生死情,永远不会被岁月锈蚀。而这把刀,终将在无数凝望的眼眸里,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