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雨龙潭万寿宫

万寿宫里戏剧表演。 资料图片
万寿宫大门。 杨明聪摄
王家大院。 资料图片

  □杨明聪

  “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著名话剧作家田汉在挥别酉阳龙潭万寿宫时吟下了这首优美的七绝。

  龙潭万寿宫,历史上曾引来无数军政要员、文人墨客、商贾阔佬在此驻足。

  万寿宫位于龙潭古镇,始建于17世纪初,迁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历经400多载风雨沧桑,风采依旧、气势恢宏、雄伟壮丽。万寿宫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宫内六井三院,分上清殿、御清殿、太清殿。

  漫步在龙潭古镇悠长的青石板街上,四周斑驳的封火墙临水巍然屹立,仿佛欲把人包裹起来。还未迈进万寿宫,只见高约八米的门楣上赫然悬挂着“万寿宫”满汉文瓷匾额,甚是雄伟壮观。跨过一尺高的青石门槛,一幅巨大壁画“龙凤呈祥”撞入眼帘,使人顿生威严之感。径直走过御道,拾级而上,便来到上清殿,“龙凤呈祥”壁画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上清殿摆设考究,龙头、龙咀、龙鼻、龙眼、龙角逐一映入眼帘。

  上清殿对面是戏台,全木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瓦如黛,正中横梁上雕刻着二龙戏宝,活灵活现,戏台正中背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寿”字,戏台其他部位亦有神话故事、吉祥故事、花鸟鱼虫等精美雕花。上清殿右侧有十架年逾百年的土家八柱古床,分别置于古朴的木屋内。

  穿过一拱形石门,漫步御清殿,床、椅、梳妆台等古代寝饰器物刻着二龙戏宝、双凤朝阳、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仙鹤寿星等故事,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据古镇上的老人讲,龙潭万寿宫不仅是乾隆皇帝的行宫,也是江西人的会馆,因多年的风吹雨蚀,年久失修,以致破败不堪。清道光六年,经在龙潭的江西籍商贾的大力号召和精心组织,江西豫章郡南昌府、吉安府、瑞州府、建昌府、临江府、抚州府六府共同出资重建了万寿宫。

  历史上龙潭得湄苏河水运之便,将盛产的朱砂、硝石、生漆、桐油运往各地出售,而后购进花纱杂物,又因龙潭是川盐入湘的“咽喉”,货船栉比、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盛极一时,曾有“货龙潭”之称,是川渝黔重要的商业重镇。随着岁月的流逝,湄苏河因上游水源日益减少、水位日渐降低致使大船无法驶入,航运日渐衰落,江西商贾随之退出龙潭的历史舞台,但万寿宫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万寿宫周边,还坐落着王家大院、吴家大院等特色建筑以及占地1.4平方千米的明清建筑群,150多座土家吊脚楼、280多个四合院、500余栋古民居古朴幽静,翘角飞檐,形态美观。古镇石板街与湄苏河并肩而行,由北向南逶迤延伸。街上店铺林立,巷道连通,封火墙鳞次栉比,以“桥上桥,巷对巷,河上屋,树上树”“宫骑龙头八卦井,阁跨凤尾九桥溪”著称于世,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道充满浓郁乡情的风景。

  坐标:龙潭镇龙泉社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影像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综合
风雨龙潭万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