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故事涤心灵

  □县民族小学校五年级(19)班潘思妍

  清明节,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学生代表40多人在南腰界举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活动。我既是学生代表,又是这次活动的小主持人。刚走进村口,一条泥泞的路出现在眼前。踏上这条路,泥土四处飞溅。我们的鞋上、裤管上沾满了泥巴。同学们嫌弃地甩着鞋上的泥巴,小声嘀咕:“这都是什么路啊!泥巴溅得我身上到处都是。”好不容易到了烈士墓碑前,同学们已是怨声一片。这时,何主任说:“你们才走这么点路就受不了,红军可是走了二万五千里呢!”同学们不自觉地低下了头。是啊,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还要饿着肚子爬雪山、过草地。我们才走这么点路,怎能抱怨呢?

  在红军烈士墓前,由我主持祭扫活动。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手捧小白花,集体默哀三分钟。冉棱彬、徐康怡、唐琪皓等少先队员代表敬献花篮后,我郑重地举起右手,带着大家重温入队誓词,齐唱队歌,虔诚地献上小白花……

  接着,我们瞻仰了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认真聆听纪念馆工作人员讲述红军革命故事。“大坝祠堂的枪声”“一枚银元,一世情缘”“地下藏粮送红军”等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最让我动容的是“一枚银元,一世情缘”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红军刚到南腰界,因为水土不服,许多战士患上了痢疾,腹泻不止。他们来到罗大娘家求药酒,罗大娘送了他们几碗自家酿的米酒。当天晚上,红军战士的痢疾便好了。几天后,一名红军领导找罗大娘买药酒,罗大娘不肯收钱,他便硬塞给罗大娘一枚银元。罗大娘一直舍不得用这枚银元,直到死后才由她的丈夫捐给陈列馆。要知道,一枚银元在当时可以买30斤大米或10尺棉布。可罗大娘没有拿来换大米,更没有用来买棉布。那枚银元要是珍藏到现在,一定是无价之宝,可是罗大娘的丈夫却把它捐给了陈列馆。走进陈列室,我特意去瞻仰了那枚银元。在明亮洁净的玻璃罩下,那枚银元因氧化色泽暗灰,我却觉得它闪烁着光芒。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罗大娘慷慨地把药酒给红军领导,红军领导把这枚银元硬塞到她手里的情景;仿佛看到了红军领导走后,罗大娘像捧着珍宝一样捧着那枚银元,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了许久……

  又走了一段路,我们来到了红军井。这井是贺龙军长带着战士和乡亲们修建的。1934年6月,贺军长率领红三军七师、九师抵达南腰界。寨子上突然增加了1000多人,原来那个叫“猫洞”的小水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贺军长找来红七师师长和卫生处处长商量,决定建一个更大的水井。于是,便修建了一个供全寨人用水的大水井。2017年,大水井重新扩建,并命名为“红军井”。来到井边,我小心翼翼地舀起一瓢水,喝了一口。我觉得这水比我们平时喝的水甘甜许多。尽管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南腰界的人们会经常来红军井旁。我想,他们一定忘不了贺军长和他的战士们吧!

  坐上回学校的车,我还回想着南腰界那些感人的革命故事,回味着红军井那涤荡心灵的井水……(指导教师:冉 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影像
   第03版:副刊
   第04版:要闻
酉城河笑了
水岸木歌
父亲的武器
红色故事涤心灵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