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基层党建促振兴 谋乡村建设开新局

  □田相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坚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中、市、县关于《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任务要求、锚定“1234”战略目标,坚持融入“全域桃花源,满满幸福感”品牌理念,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引领下,把乡村党建放在首要位置,抓牢基层党建,打破乡村本土人才瓶颈,强化人才支柱作用,不断谋创农村建设新局面。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能否振兴,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起了重大作用。按照上级要求,以提高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为重要抓手,做到领导干部“最高政绩”与实绩成果紧密挂钩,做到党建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把党组织延伸到基层,让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众心力,凝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合力,强化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创新共建,把我们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优势。要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振兴学堂等,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宣传教育群众,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惠农政策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凝聚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不断推进党员干部模范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引领。一是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通过召开“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方式,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先进理论,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重庆智慧党建、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结合实际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讲好赵世炎故事,利用每月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干部到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于千辛万苦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二是强化党员干部日常管理。联系实际开展党员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锤炼政治品格,增强党性修养,做到知规守矩明“底线”、心存敬畏亮“红线”。三是压实责任。通过党员干部明身份、评星定级、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制度,粘贴“共产党员户”标识,增强党员示范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领头羊”意识,压实党员干部责任,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深入开展“三讲三回三干”活动,与外出党员加强沟通联系,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动员外出党员服务家乡发展或返乡创业。

  不断推进乡村产业特色化。实现乡村振兴,要以强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后盾。一是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模式,按照大规模、单品种的发展思路,推动加工环节衍生,形成完整产业链,切实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深化落实“1+9+X”产业发展体系,助推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点、线、面,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乡村特色生态产业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助推,做到每一个产业点都有党员身影,从而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激活村级生态资源,打造生态观光、特色旅游、大力发展的乡村综合体,完善农村土地、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加大对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挖掘乡村资源优势,抓好特色搞活产业,立足渤海片区、井岗片区、木桶片区、青华林场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优势,整合闲置土地资源,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经营模式,发展观光农业、私人订制农业及现场“DIY”沉浸式活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让广大农民收获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百年党史昭示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一定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县政协副主席、龙潭镇党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济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抓基层党建促振兴 谋乡村建设开新局
团县委推出“五四”主题专车
机构编制政策100问
县人武部组织专武干部集训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