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缝纫机旁童声欢

——黄浩服装厂里的“暑期模式”
  工厂一角。

  □融媒体中心记者石玲聪文/图

  七月的丁市镇,暑气正浓。走进丁市村12组的黄浩服装厂,缝纫机的“哒哒”声中交织着孩童的嬉笑与低语。厂房一角,几个孩子安静地画画、写作业,或是好奇地看着妈妈手中的布料翻飞——这是黄浩服装厂特有的“暑期模式”。41岁的厂长黄浩对此习以为常:“暑假孩子没人看,只要不影响安全,姐妹们带来上班没问题。”

  中午时分,厨房的香气准时弥漫开来。黄浩这位曾经的货车司机,此刻正麻利地翻炒着锅里的菜肴。灶火映红了他带笑的脸庞。“工人辛苦,尤其带着孩子更不容易,一天管一顿热乎饭必须保证,”他指着案台,“一荤两素一汤,都是当季菜,管饱管好。”这顿免费的午餐,是工厂最朴实的承诺,也成了孩子们暑期记忆里的一份“妈妈工作餐的味道”。

  八年前,黄浩的双手还紧握方向盘,漂泊在一条条或平坦宽阔或曲折蜿蜒的道路上。三年前,乡愁牵引他回到丁市村。他租下200平方米厂房,投资十多万元积蓄,从福建老板手中接过了沙滩裤代加工订单。一条连接福建与菲律宾的贸易链,延伸至武陵山区的这方小厂。每月约一万件色彩鲜亮的沙滩裤从这里诞生,跨越山海,装点着异国的海岸线。

  生产线上,女工们指尖翻飞,布料在针线下迅速成型。工厂用工灵活而包容,淡季七八人、旺季二十余人并肩协作。而暑期,则成了最“热闹”的时段——妈妈工人们身边,常能看到放暑假的孩子。“只要乡亲愿意来,带着孩子我们也尽量创造上班条件!”黄浩的招工承诺带着理解与温度。

  村民冉琼是建厂“元老”,她的孩子也是厂里“暑期班”的常客。“活儿不重,时间自由,关键是孩子放暑假能带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冉琼边操作缝纫机边说,“手快能多挣点,顾家挣钱两不误。”看着不远处安静看书的孩子,她脸上的笑容格外安心。

  炉火正旺,饭菜飘香,黄浩将刚出锅的“四菜一汤”装盘。从驾驭方向盘到执掌炒勺、管理工厂,这位41岁的返乡汉子,用行动诠释着对乡土的担当。一顿热饭暖了姐妹们的胃,一方安全的角落安放了孩子们的暑期,一针一线编织着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这间机器嗡鸣、童声相伴的山区小厂,不仅托起了远销海外的订单,更成为支撑起一个个乡村家庭、传递着邻里互助温情的独特天地。

  记者手记:

  呼唤更多“撑伞人”

  丁市镇黄浩服装厂,呈现一幅令人动容的乡村图景:机器嗡鸣中,孩子们在课桌旁安静地写写画画;灶台烟火里,厂长黄浩为工人们烹制着“一荤两素一汤”的暖心午餐。这里,沙滩裤的订单远赴菲律宾,缝纫机旁更“缝”出了解决乡村妈妈暑期看护难题的独特温情——允许甚至创造条件让女工带着孩子来上班。

  黄浩的实践,闪烁着质朴而耀眼的人性光辉。他敏锐地捕捉到乡村妈妈们在暑期面临的现实困境——孩子无人看管,成为她们就业增收的“拦路虎”。他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主动担当,打开大门:提供课桌、建议错峰、分担看护、精心备餐。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背后是对乡亲疾苦的深切体察和务实解决,它让“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娃在身边”的安心,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暑期监管的“痛点”,为乡村灵活就业注入了难能可贵的“家”的温度。这份源自乡土、自发生长的互助模式,是乡村振兴中弥足珍贵的基层智慧与人文力量,其价值远超经济增收本身,更在于情感维系、社区和谐与下一代关怀。

  黄浩的小厂,点亮了一束温暖的光。我们不仅要为这份“小厂大爱”鼓掌喝彩,更要思考:如何让这束光照得更亮、更远?如何让这份充满生命力的探索走得更稳、更可持续?这需要政策与社会力量及时伸出援手,成为其发展的“撑伞人”。

  黄浩用一口锅、几台缝纫机和一片赤诚,为乡村姐妹和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小小的晴空。他的探索,为解决乡村共性难题提供了宝贵的“丁市样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这束充满希望的“小厂之光”注入更多政策暖流和社会合力,让这份源自乡土的温情与智慧,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更多的“撑伞人”出现,乡村的夏天,必将少一份“看护难”的焦虑,多一份“娃安在,母心安”的踏实与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缝纫机旁童声欢
我县安排部署社会工作
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乘渝厦高铁游新韵重庆”采风活动走进酉阳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