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石嘉黎文/图
农村空心化严重,田地谁来种?
农民科技化转型,人才从哪来?
农业产业化升级,龙头谁来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今年来,大溪镇党委、政府围绕三大难题,借势“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政校企”携手,打造1500亩高标准农田,共建和美乡村产业学院,破题出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共同富裕新标杆,让粮田变“良田”。
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位于笔架山下的杉岭村,秀美山峰连绵起伏,悠悠酉水源远流长。
这里水草丰美、鱼肥稻香,产出的稻米软糯爽滑、米香浓郁,在周边乡镇颇负盛名。但是,受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制约,村民们单打独斗的耕作方式使得该项产业一直未能发展壮大。
去年,酉阳找准“山的价值”,用好“绿的优势”,打造“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米”就是“酉阳800”主推生态农产品之一。
为积极探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以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案例,大溪镇党委、政府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市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合作,以农业现代化托管服务的方式,将杉岭村1500亩高标准农田托管,打造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样板地。
今年3月17日,大溪镇、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市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达成了在大溪镇共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巴渝和美乡村现代产业学院”的合作共识,杉岭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建设;合作社按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支付给村集体,此外,按实际利润分红的5%支付给村集体、5%支付给村民,再提留5%作为联合党支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慈善基金。
引入机电学院促进人才培养
“如需改变行走方向,可通过手动转向手柄或操作遥控器按钮……”日前,在杉岭村2组的高标准农田里,重庆市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杨贤平正在教导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学生李松玲如何操纵自走式履带旋耕机(如图)。
在杨贤平的指导下,李松玲开始独立操作旋耕机,随着旋犁的翻滚,一排排泥土被翻耕出来。
这是大溪镇“政校企”多方联合,共建和美乡村产业学院的生动一幕。
为了将巴渝和美乡村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部内容深深根植于田间地头,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以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的“农业现代化水稻托管服务模式”为典型案例,构建乡村即学校、田间即教室、生产即教学、师傅即教师、学员即学徒、作品即产品,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生态链、市场链和创新链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课堂改革新模式。
“通过田间实操,我不仅能学到农机的操作方法,还能通过实习获得工资。”李松玲说,因为农机操作技术娴熟,他在实习期间就被田中秧合作社选为合伙人,不仅能领取工资,还能领取分红。
引入农机设备提高耕种效率
“太棒了!以前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活,现在只需要2个小时!”在学会使用旋耕机耕地后,杉岭村村民田学和欣喜地说道。
为了提高耕种效率,大溪镇积极鼓励当地村民参与农机学习应用,完成学习并考试合格后可持证上岗,自主选择在企业务工,拓宽了就业渠道。
“农机化种植能够有效破解无人种地的难题。”大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耕种方式耗时耗力,工资成本高还请不到人。因此,该镇借助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农机设备多、人员广、技术精等优势,教导村民使用农机设施设备,破解传统农耕存在的弊端。
大溪镇是土家文化发祥地,接下来,该镇将充分挖掘历史优势和区位优势,将之与巴渝和美乡村课堂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紧密结合,全力打造大溪和美乡村研学旅行基地,策划推出“印象和美大溪”等文旅融合品牌,进一步拓宽乡村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