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麦礼赞

  □黄德权

  我们的车终于来到了号称“通麦天险”的通麦特大桥桥头。这里峻岭三分,河成三岔。陡山绝壁上,几处野水疯狂向谷底倾泻,连同咆哮的江水发出悲壮的巨响。骤雨刚过,江水浊浪排空,很不受看。在对通麦天险的各种文字描述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通麦天险”“通麦坟场”。不言而喻,这个地方对人类不很友好。

  现在的通麦特大桥,建成于2016年4月。桥形雄伟壮观,气势喜庆,当压得住这山谷中的一切牛鬼蛇神。

  通麦特大桥处于两条江的交汇处,南北流向的为易贡藏布,河流起源于那曲嘉黎县;东西流向的为帕隆藏布,河流起源于昌都境内的然乌湖。国道318线,因为有了这座桥,昔日的“通麦天险”才变为通途。

  与通麦特大桥并列横跨两江的还有两座“老桥”。在通麦特大桥下面,它们显得老旧低矮。在同一个地点,相距一两百米,三座不同年代的大桥横亘江面,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极其生动的缩影,更是国力日渐蓬勃、强大的印证。

  第一座通麦大桥是二十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在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背景下修建的。2000年4月,波密县易贡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造成易贡湖水溃坝暴泄,通麦大桥被冲毁。与它并肩而立的通麦悬索大桥,是为尽快打通国道318线运输线而建,于2001年1月1日通车。这座悬索桥设计使用年限仅为8年。2005年,因车辆增多,大桥承载能力有限,改为单面单车通行。此后,悬索桥也经历了几次垮塌与钢架结构错位。如今看到的悬索桥,是2013年垮塌后修复的模样,其桥板由最早的木板改铺成钢板。2015年12月,通麦特大桥通车后,那两座“老桥”已完成使命,不再通行机动车辆。

  通麦地段,土质疏松,遍布雪山河流,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重灾区,泥石流、洪水地质灾害频发,且极易塌方。因此,这段路成为整个川藏线上最惊险的一段,被人们称为“通麦天险”,通麦特大桥就是这段“天险”上的“咽喉工程”。

  三座大桥,是三个时代的建设者们在这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野山峡谷中,战天斗地的缩影。听着湍急的江水拍打着巨石,看着陈旧的老路翻越险山峻岭的痕迹,看着而今一辆辆车从容地驶过大桥,我顿时对一代代建设者肃然起敬。

  国道318线,是中国最长的国道线,起于上海黄浦区,止于西藏拉萨的友谊桥,全长5476米。也是风景最美的国道线,最美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四川的雅安到拉萨这一段险峻的崇山峻岭之中。国道318线始建于1950年,1954年勉强通车,从此成了西藏连接内地的交通咽喉,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这条道路息息相关。沿途有很多险要之处,比如二郎山、怒江72拐等等。这通麦天险,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险中之险。先前的通麦公路,经过危险的索道过江,车辆只能单辆单向通行,是由解放军现场指挥。然后翻山越岭,经过众多的泥石流滑坡地段。公路没有改造之前,在这短短的14公里危险路段上,一直拥挤不断,会车艰难。道路崎岖而狭窄,松散的路基外,是绝壁悬崖。当年在这条山路上,几乎每天都有车毁人亡的事故发生。据不完全统计,70多年来,共发生各类交通事故4000余起。曾经在通麦山岭上对开的两辆车,因对撞而双双坠入大河,车毁人亡,连影子都没捞到。今天,人们蜂拥进藏,在经过通麦天险时,桥隧相连,安全通行,已经没有先前的心惊胆战。人们在桥头打卡留念,然后相互挥手道别,一派车水马龙的喜庆祥和。虽然江水依旧那样汹涌,山势依旧那样险要,但被人们称为“通麦坟场”的恐怖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要感谢一代又一代的公路建设者,同时应该为我们的国家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建成今天的平安国道318线而感到自豪。从昔日的3个多小时到如今通行通麦天险只需十几分钟车程,如今这条路简直就是“高速路”。

  我们向征服通麦天险的建设者们致敬!

  祝国道318这条生命线、风景线永远平安通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影像
   第03版:副刊
   第04版:卫生
通麦礼赞
花的梦想
家乡的种子
霞 光
游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