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苍岭镇秋河村
□杨承军
在诸多的地名中,带有秋字的并不多,能够与秋风沾上边的,更是少之又少。苍岭镇的秋河村,其地名的来历,便与秋息息相关,与秋风紧密相连。
“迢迢群山出苍岭,翩跹阿蓬连秋河”。由天(馆)苍(岭)路去苍岭,经过大转拐,到了油榨房,公路在此一分为二,向左可去庙溪、浪坪,往右直通苍岭、双泉。从油榨房沿苍岭方向,往前再走两三里路就到了秋风田。
秋风田的人们常言:“高高岭上几丘田,种得田来好过年。”秋风田背靠矿沿盖,前临阿蓬江。在这海拔1000余米的高山峻岭之上,能有这样一片良田,实属难得。它不仅是当地村民耕作养家的依托,更是一道难得的风景。
然而最先迁居到这里的先民,因当时交通闭塞,加上海拔高,气温低,环境条件极为恶劣,要把庄稼种好,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为了将这片高山峻岭上的田种好,这里的先民早出晚归,除草施肥、防虫看水,付出百倍艰辛才终于在这高山上的梯田里,种出了穗大苗壮、籽粒饱满的水稻。人们看着沉甸甸的稻谷,笑得合不拢嘴。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高山峻岭上“地处岭边风尤烈,位居河谷雾更多”的复杂多变。由于岭高风大,田里熟透的谷子采收不及时,往往一两天时间,便会被大风全部刮到地里,导致颗粒无收。即使躲过了大风,阿蓬江河谷的水蒸气也会顺着山谷飘然而至,遇冷成雨。绵绵秋雨,让熟透的谷子无法食用,造成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于是,“秋风不摘秋雨收,不抢天时汗白流”成了秋风田的村民种田不得不牢记的要诀。
由于每年收成受着秋风秋雨的巨大影响,当地的人们便把这片田地叫作“秋风田”。经过多年辛苦耕耘和总结摸索,村民们终于掌握了秋风田的禀性,硬是把年年歉收、靠风吃饭的“秋风田”种成了年年丰收的“秋丰田”。村民们不仅掌握了种好这片田地的“要领”,同时也明白了种庄稼不仅要靠勤劳,还必须抢抓时节、顺应自然。
从大盖坪山岭间发源的一条经秋风田、秋河坝的小河,人们也将其称为秋河。这里的村民已深刻地领悟到,在这里种好庄稼不仅要靠风的关照,更离不开水的滋养。最早迁移到这一带的秋河村民的祖先也选择了依山建寨,聚水而居,他们顺着秋河开垦田地,建立村庄,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秋河村的自然村落多数是聚族而居,往往一个姓氏形成一个家族,依山傍水逐渐形成一个村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秋河坝、上寨、桃子坝、秋风田、大寒井、长房子、谭家沟、岩窝坝、大盖坪、小盖坪等。秋风田逐渐演绎成一个地方的标志,而秋河从一条小小的河流慢慢代替地方的名字,到现在形成了一个行政村的建制。
无论是从秋风田、秋河坝还是秋河,我们都能感受到当地村民千百年来对丰收的渴望、对秋天的尊崇、对自然的敬畏。他们用勇敢和智慧在秋河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谱写着一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