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木清泉中的石泉苗寨

石泉苗寨全景。 资料图片
大河口风光。 黎年冰摄
丰收。 资料图片

  坐标:苍岭镇大河口村

  □刘红娅

  70多栋木质民居,100多户山里人家,500多丘梯田,1000多棵古树。这里,便是苍岭镇石泉古苗寨,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3月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悠久的人文历史、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村头有“峡谷柔情·诗画仙境”美誉的阿蓬江大峡谷,石泉苗寨成为游客寻乡愁、品古韵、赏风情、游峡谷的好去处。

  500多岁的古苗寨静静躺在峡谷深处

  前往石泉古苗寨,沿途风景如画,尤其是寨外大河口电站一段,堪称阿蓬江峡谷景观之精华:两岸奇峰耸立、怪石嶙峋;岩壁形状各异、姿态万千;河道蜿蜒曲折,江水澄碧如镜;江面上,吊桥横跨、木船游荡。清幽、奇美的景致,实在令人赏心悦目。一边观景,一边沿陡峭、狭窄的山路前行,不久,便来到相传有500多年历史的石泉古苗寨。

  寨子依山而建,占地2万多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寨,70多座房屋,形成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占据了一个形似半岛的山腰,形如一把坐北朝南的椅子。整个寨子里有8孔山泉,泉水不仅清冽甘甜,四季不干,而且冬暖夏凉,水从各家房前屋后绕过,水在路中,路也在水中。因寨子里全是石姓村民,因而被称为石泉,石泉苗寨也由此得名。另有传言,这里过去常有猛兽毒蛇出没,无人敢居住,后来,石氏先民来到这里,放火烧山,烧走猛兽毒蛇后定居下来,故石泉苗寨又被称为“火烧溪”。

  远观古苗寨,气势磅礴,寨中房屋错落有致,一点不显得凌乱。早晨炊烟四起,如丝帽一般挂在古寨的头上,似新娘美丽的盖头,让游人看得如痴如醉。走在寨中,古朴的木屋、明亮的石板、流淌的溪水、别致的木桥、高耸的古树连为一体。木屋在古树的遮蔽下,更真实有活力,溪水环绕着木屋,格外宁静。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狗吠,打破了古苗寨的宁静。每条石板路上都淌着泉水,叮咚作响,似美妙的音乐萦绕在耳旁。夕阳西下,余晖斜照,古苗寨又变幻着色彩,像刚换上礼服的新娘一样美丽。

  苗家古民居活化石

  古寨民居全为木质的四合院和吊脚楼,房屋除了正房、堂屋、转角、厢房、朝门,还有奇特的官房。最为神奇的是,修建这些房屋时,穿枋斗榫没用一铁一钉。村民家中的日常用具,几乎都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

  信步走进石泉古苗寨,但见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木质瓦房。这些民居,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三间正房,有的是五间正房,有的除了正房还有转角加厢房。正房有五柱、七柱、九柱之分,厢房一般为五柱、七柱。厢房多为吊脚楼,楼上为客房,楼下为安放石碓、石磨等生活用具的地方。也有的人家把吊脚楼上安排为书房兼卧室。三间正房(或五间正房),居中一间为堂屋。堂屋两边的正房,一般是家长或者成年成家之子媳的卧室。转角一般作为厨房、餐厅之用。寨里保存着古老的火铺、三脚、鼎罐等传统炊具。堂屋后面,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当地人称其为“官房”,表示主人对客人由衷的尊重。

  随便住进古寨一处民居,木床、老窗、长梯、火铺,处处都是500年岁月的芳香。青瓦灰墙的老房子,粗看一眼,会觉得跟所有乡村房屋一样,细看则会发现,大多数老房子都很讲究。屋子的窗户皆雕刻着精美的窗花,花、鸟、兽在窗花中活灵活现。窗花主要是梅花、桃花等,鸟一般是喜鹊、凤凰等,兽类主要是梅花鹿、山羊等动物。这些窗花,虽然因年代久远,失去了最初的色泽,但雕工之精美,无不令人惊叹。

  尤其让人称奇的是,虽然每一栋民居的穿枋斗榫都没用一铁一钉,但能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从纵向看,房屋的上部、中部、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看上去端庄稳重、九曲回肠、曲径通幽,既有典雅灵秀之气,又有挺拔健劲之美。而观吊脚楼的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极其轻灵,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凸显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树——世代相传的村规

  沿着一条由几十步石梯铺就的小路来到寨子后山,触目之处皆是高大的枫树、杉树、银杏树、拔枣树、青冈树、坛罐树等珍稀、濒危树种,棵棵树干笔直、直插云霄,不少树木直径大多需要两三人牵手才能合围。特别是半山的两棵千年古楠木,可称得上中华夫妻楠木王。这些常青古木,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有的已经空心,有的被粗大的古藤缠绕,但皆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为何这些树木从未遭砍伐,且生长得这么好呢?原来,当地历来就有爱护林木、保护生态的传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树”。在下寨寨口,有一块斑驳的碑刻,为民国时期西二乡议事会制定的乡规民约,规定桑麻桐茶漆棓棬等经济作物实时收获,洋棓过大暑、白棓过白露、桐茶棬过霜降后才能采伐,如果先期自行采摘,与盗同罪,罚金三元。如果盗取别人家的,加倍罚款。对于杉竹料木草等,各家所有。千百年来,尽管寨民修房造屋砍伐了不少木材,但都按规定,砍了多少就栽多少,在勤耕苦种中呵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所以,山上始终林木参天、郁郁葱葱,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后山之巅、垭口路旁,巍然伫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圣旨碑,当地人又称节孝碑。虽然碑面已经斑驳,但仔细辨认,依稀可见石碑上方横排两个大字:圣旨。据寨中人介绍,石合昌之母周氏,青年守寡,一生辛勤抚养、教育子女,其事迹经层层推荐,感动了清朝皇帝,于是,皇帝下旨建贞节牌坊予以表彰。受周氏孝事公婆的行为影响,其子石合昌“竟忘己身,割臂和汤”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古寨流传。

  伫立高处,透过变焦镜头,俯瞰整个古苗寨:字迹斑驳的石碑,飞檐翘角的吊脚楼,褪色的雕花门窗,泛黑的“芹藻生香”牌匾,坍圮的土墙,废弃的石头水缸,无不散发着古朴而清幽的气息。寨民们饲养的家禽家畜,山坡上撒着欢儿的牛犊、树林里啃吃青草的小羊、水田里悠然游弋的鸭子、草丛中捕捉虫子的鸡群、院子里忠实看家的黑狗、树荫下默然凝思的猫咪们,则为清幽的古寨平添了几许生机。

  寨中藏珍宝——鲜为人知的苗族文物博物馆

  古寨文化底蕴深厚。寨里人会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会演古老的阳戏,会讲久远的传说,会在特殊时节演绎传统歌舞。明清时期,古苗寨出了两个武秀才。后来逐渐重视文化和教育,清末即有人考取举人和秀才。因为世代重视教育,寨里出了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和国家工作人员。古有举人秀才,今有无数在外事业有成的栋梁,寨民们和谐相处,为古苗寨增添了不少光彩。

  500多年的风霜雨雪,500多年的人世变迁,这个藏在大山幽谷、鲜为人知的古苗寨始终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保存着淳朴厚道的古风。

  游走于古寨,所遇到的村民虽然年龄、长相各有不同,然而,只要见有客,皆非常热情:有的笑脸邀请家中喝茶,有的为客人唱起古老的敬酒歌,有的家中古书、古画、古床、古桌椅、古瓷器、古农具、古装饰品琳琅满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家有珠玉、户户有珍宝的石泉古苗寨,无异于一座苗族文物博物馆。古宅、古树、古碑、古书、古传家宝、古老的传说,如此多的“古”,让这里如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向往。

  每天黄昏,转角厢房里的牛角灶升腾起炊烟,老腊肉、夹沙肉、渣海椒、大河口鳜鱼等独特的饮食,如母亲当年制作的味道,在灶台上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淘米,生火,起锅,每一道工序,都是村民原始古朴生活的循环和惬意的写照。洋芋、红苕、土酒、锅巴,香醇可口的乡野菜肴,就是无与伦比的美味。 

  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火烧溪之美,一千种颜料,无法描绘;一万首诗,不能唱尽。石泉古苗寨,一个长在闺中人未识的美女,一块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只要看上一眼,就念念不忘,只要牵手一次,就会铭刻在心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第04版:影像
古木清泉中的石泉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