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跃
走进南腰界,古树枝繁叶茂,古宅美轮美奂,沧桑感和厚重感油然而生。这里有20世纪30年代红色浪潮留下的痕迹,目前还有保留完好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军大学、列宁小学、红军医院、红军石板街、《共产党十大政纲》等。
1934年6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来到武陵山腹地的酉阳南腰界,以此为大本营,创建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与红六军团南腰界胜利会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红三军机关、红七师和红军医院驻扎在杨家寨。寨子上突然增加了1000多人,原有的一个叫做“猫洞”的小水井已经不能满足用水需要。
军长贺龙找来七师师长卢冬生和卫生处处长贺彪商量,决定建一口更大的井。随后,贺龙找到陈显朝(原南腰界区苏维埃主席)和杨通科等人,提出从杨家寨山坡脚原来的“牛滚氹”入手探水源。陈显朝立即组织石匠就地取材,开山取石;卢冬生则带领20人组成的“淘井队”开始淘井。井越淘越大,水越来越清,军民一起动手,把条石和石板抬到新开的井边安装好。贺彪建议对水井扩宽挖深,给当地群众饮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红六军团到南腰界会师时,任弼时喝了这口井里的水,说:“南腰界根据地的水真是甜啊!”后来,大家都称这口井为“红军井”。
红军井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军民的饮水难题,也成了当地群众和红军的交流处。今天,这口红军井源源不断涌出的,是南腰界烽火岁月的永恒记忆。
在此期间,红军军部还组织了一个既是工作队又是战斗队的干部大队,到附近各县发动群众、组织革命武装。尔后又组成了黔东独立师(师长贺炳炎)。各地的游击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组织起来,仅南腰界区所辖就有南腰界游击大队、唐家溪游击大队、大坪盖游击大队、龙池游击大队。
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捍卫和发展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三军主力及独立师和各地独立团、游击队、自卫队在短短几个月,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在川黔边的淇滩、倒马坎、大坝场冉家祠堂、玛瑶洞、木黄等地进行过数十次英勇战斗,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其中淇滩、倒马坎、大坝场冉家祠堂的三次战斗,是捍卫和巩固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的三次较突出的战斗。
1934年10月27日下午,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在南腰界猫洞大田隆重举行。两个军团8000多名指战员从自己的驻地陆续进入会场。当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走上主席台时,军号声、口号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大会首先由任弼时宣读了党中央为两军会师发来的贺电,并宣布经中央批准,红三军正式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并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同时庄严宣布“红二、六军团真正会师了”。
长征一共有八次会师,南腰界猫洞大田,是红军在长征中完成第一次会师的庆功大会会场。红二、六军团的会师,是一次胜利的会师、模范的会师。南腰界不仅是红军在长征中首次会师的庆功地,是两军统一指挥的决策地,更是两军团结奋斗的标志地,会师后的两支部队结合成一支战略力量挺进湘西,南腰界因而成为武陵山区耀眼的红色地标。
贺龙在川东南时期,正是红三军发展史上最困难的阶段。在红三军面临危难之时,川东南的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积极迎接红军入川,把自己的子弟兵送来参军,组织游击队配合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冒着风险掩护、安置红军伤病员,为支援红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的贡献。
如今,在南腰界依然流传着游击大队长陈良玉的“打铁不怕火烫脚,革命不怕砍脑壳”的豪情壮语;还有民歌:“要吃海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杀在颈子上,眉毛不皱眼不眨。”
如今,南腰界坚持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资源为基础,正在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利用“七一”“十一”“五四”“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以讲述红色革命故事、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等教育形式,引导社会各界追寻先辈足迹,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