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乌江人家》

  □戚玉龙

  千里乌江第一滩,龚滩。

  当我们谈及乌江岸上的龚滩古镇时,总会想到《乌江人家》这幅画作,这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墨作品。吴老依然是选用黑白灰构成主体,将千年古镇的沧桑感,用大量的墨色表现,那种水润的青瓦与白墙和湍急的乌江水,在古镇的转弯处停靠着艺术家的乡愁。

  第一次看到吴老的这幅作品,我感觉是对照鲁迅故里的色调,那种传承,是从文脉中铺展开的。后来我又对照了四川沿江的一些古镇画作,吴老所表达的形式,依然是近似于江南的色调。

  初到龚滩,刚好赶上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纪录片,其中有吴老在龚滩写生的场景。于是,我借用了吴老的形式美,临摹了两幅画作,其中就有《乌江人家》,让我对吴老的构图形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后来,我试着创作过几幅油画,是依照吴老的艺术形式来完成的,后来被藏家收藏。

  我作过一幅画,算是无意识表达而出效果的,它就是先生书屋的屏风。我用老龚滩的一张旧照作参考,借用吴老的《乌江人家》形式,完成了一幅古镇风景画。这幅画被很多游客误以为是吴老的画作,我只有解释:这是我临写吴老的作品,让他更接近龚滩。

  几年过去了,我时常会用一些笔墨语言尝试突破,完成一种属于龚滩的水墨语言。今年初春时节,我画了一组水墨明信片,就是临摹了吴老在龚滩创作的九幅画作,那种趣味性,真的让人着迷。

  《乌江人家》的水墨语言,启发了我,让我能够跳出具象化的风景,通过笔墨去重新解读,画出属于我自己的笔墨语言来。终于,我借用龚滩旧照,通过油画的形式,完成了我的《乌江人家》。

  曾有不少藏家想要我的《乌江人家》,我都拒绝了。这是一幅足够留在龚滩的作品,也是一次突破性尝试,有吴老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是我的切身体会,将笔墨融入古镇风景中,呈现自己的面貌。

  我期待着我的创作空间,足够让我舍弃不必要的时间,用心投入到创作当中去,从而完成更大的突破。从吴老的形式美中,我力图借用古镇的风景,完成一种属于龚滩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致敬吴老的《乌江人家》。

  每当我做讲解时,都会谈到《乌江人家》的创作背景。乌江激流中,吴老乘船来到了龚滩,望见艺术家眼中的仙居,感叹道:龚滩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

  吴老用太极图式的构图,将乌江与龚滩的共生关系表达出来。他借用乌江上的一艘机动船点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龚滩古镇的独特性,是其他沿江古镇所不具备的,也是别的古镇难以企及的千年乡愁。

  如果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会在吴老创作的九幅画作中,选择这幅《乌江人家》作为龚滩封面,让更多的人,从艺术作品中体味乡愁,体味画家眼中的仙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影像
   第03版:副刊
   第04版:要闻
我们的《乌江人家》
一粒米,在何家岩的晨曦中打开
把我入赘到叠石花谷
雾锁酉城
中国汉字
王村,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