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花源小暑记

  □彭鑫

  小暑了,我伫立在桃花源的美池前,心静如太古。虽然树上的知了,已经开始发声。

  我从大酉洞走过,穿过飘摇的水雾。凉气一浪又一浪,涌进口鼻,渗入五脏六腑。洞顶的飞瀑,在乱撒珍珠。有的落在鬓边,有的溅到睫毛上,更多的滴在石梯田里。滴答的声音,清脆圆润,滚入耳膜,仿佛带着丝丝凉气。

  此时,我和美池对视,它美得令我紧张,我的呼吸有点急促。它像个宁馨儿,躺在青山的怀中。几只水蜘蛛,在池面上爬,如同在一块蓝玻璃上爬着。天空,也像一块蓝玻璃。就是身边孩子的眼里,也晕上了一层淡淡的蓝色。

  一群金鱼游得正欢,阳光大好,明亮金灿。金鱼鳞光闪闪,倏忽而东,倏忽而西。它们那么肥硕,却又那么轻灵。它们此身之外,别无他物,但是自得自在。我不由地羡慕起来。它们会看出我的窘迫吗?

  有一次,我在对面的山上,远远望着美池。那时,我才登完一千多步石阶,喘着气,流着汗,一身沉重。人生所有的压力,瞬间聚集,如泰山压顶。

  幸好一阵山风吹来,一身的汗水全消,一身的哀愁也随风而逝。是的,什么样的人生悲伤,经得住来自松林的清风吹拂呢?

  突然,我远远地看到一条鱼儿,跃水而出,带起一串水珠。阳光从中穿过,那串水珠幻化成一条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种种颜色都洁净、透明。这个彩虹镜头,我一直忘不了。

  后来,这条鱼常在我的梦境中游动。是不是,每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会想去寻找这样的一条鱼?

  黛色的山影,倒映在池水里,有蓝墨水的光泽。池里的鱼儿,竟也登上了山。池边的亭子,倒映在水里,我也倒映在水里。我的影子,被池水浸泡得幽蓝、轻盈、灵动。它能变成一条鱼吗?

  人与鱼的对话,或许始于庄子游于濠梁之上。他对惠子说,他知道鱼的快乐。当然,他没有说谎。在逻辑上,他不可能懂鱼之乐。毕竟鱼是鱼,人是人。但是在审美上,他本身就活成了一条鱼。他隐逸于山水之间;他拒绝楚王赐予的相位;他视功名利禄为钓钩,为刀俎,为汤锅。

  一阵清风从池上拂过。池面泛起一层一层、细小而透明的蓝波纹,好像清风在翻书,又好像一幕幕的往事在风中翻动。

  我想起了一条鱼。那年,奶奶病了,想吃鱼。父亲赶紧上街买来一条红鲤鱼。母亲烧火,掌勺。我不知所措,只看到母亲的眼里,有晶莹的泪。火很旺,鱼汤咕咕冒泡,仿佛在唱歌。奶奶把鱼身上最肥美的肉都夹给我吃了,她只喝汤,吃鱼头鱼尾。我一直怀念那条会唱歌的鱼。

  徘徊在美池边,虽然是白天,我却想到一句宋词:长沟流月去无声。我拿起一瓶黑啤,仰头痛饮。感受到一潭清凉,虽然不知道这凉意到底是来自池水还是酒水抑或美词,但是我快乐。身有凉意,心亦有凉意。我想,站在美池边,容易把自己站到现实的美好时光里,也容易把自己站到想象中的美好时光里。

  是的,桃花源是一个暑气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仲夏的天气,说变就变,天空堆起层层叠叠的、镶着金边的黑云。一阵大雨,“呼啦”一下就来了,雨水把桃花源洗了一遍。松针翠绿,栀子叶肥大,山茶的细枝在风中轻轻摇动。晶莹的水珠偶尔从树上落下来,落在青苔上,瞬间就化为清凉的一滴。如果用舌头舔一舔,肯定会有甜丝丝、凉丝丝的感觉。

  桃花源的空气亦如此,一如寒风吹来的梅花香,凉中带甜,一年四季都这样。今年春天,我在线申请了5个桃花源的空气罐。每个都是孩子抢先打开,他深吸一口,才递给我。后来,这5个罐子插过栀子花,盛过米兰,捧过茉莉。遗憾的是,今天忘记带来一个,装一瓶美池的水回去。

  令我惊讶的是,一场大雨之后,美池依然清亮如许。一时,我的心柔软无比。有时候,我来到桃花源,站在美池边;有时候,我翻开《陶渊明集》,站在“美池”两个字边。霎时,一千多年前的鸡鸣、犬吠、桃红、露珠,都被我一一捕获。

  “美”“池”两字如果分开,似乎也并不太有感。但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轻轻把它们粘合在一起。这一粘,就制造出一个“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境,制造出一个世外仙境来。这一粘,已经一千多年,还将千年万年地传下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站在美池边,把自己站成一个少年。一个在夏夜里,撑着大雨伞,陪她听雨的痴少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 影像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综合
桃花源小暑记
突围
土豆芽
龚滩古镇(外二首)
照片里的家风故事
云横红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