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进步应更多地惠及老年人

  □青锋融语

  手机一扫即可完成支付,打开APP就能缴纳水电费,站台扫码便可查询公交车到站时间……随着科技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已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与生活便利。但这些在年轻人看来轻松便捷的操作,却成了摆在众多老年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有人因为不会线上购票眼睁睁错过返乡列车;有人因为不熟悉智能电视的复杂操作,宁愿继续使用老旧机顶盒;更有人因满屏弹窗与繁琐步骤,对智能手机望而却步。

  便捷的本质应是普惠。若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升反而把老年人挡在便捷生活之外,这样的进步便失去了应有的温度。

  为老年人撑起温暖的生活空间,需多方协同发力。企业应紧扣老年人真实需求,推出更贴合其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惯的应用与设备,减少不必要的广告弹窗,简化复杂的界面设计,删减冗余无效的操作步骤,更要将健康监测、一键紧急求助等实用功能作为必选项目,切实改善老年人的智能设备使用体验。家庭层面,子女则应多些耐心,手把手教导父母使用智能设备,让智能工具变成老年人的生活帮手。

  在企业优化产品、家庭积极支持的基础上,社会层面的系统性适老化改造需同步推进。公共交通系统不妨多些弹性机制,在公交站台设置更醒目的“爱心等候区”,让行动迟缓的老人能安全上车;社区志愿者可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手机操作指导、重物搬运等日常基础帮助;政务与商业平台应优化线下服务窗口,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能通过纸质材料提交、人工协助指引等方式办成事。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恰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能让老年人真正共享发展成果。

  个人的善意与自觉,更能织就细密的助老网络。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个座,在超市里帮看不清字的老人读一句说明,在手机支付的队伍里等一等正在掏现金的老人,在看到行动迟缓者时多些耐心与等候,这些无需成本的举动,却能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包容与关怀。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适老”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每个家庭的民生必答题。科技创新和进步的终极追求,从来不是技术的单向狂飙,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让公交车多停留十秒,让服务多些温度,让个人多伸把手,才能让老年人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被落下,稳稳跟上前行的步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卫
十名人大代表联手办了件暖心事
科技进步应更多地惠及老年人
我县在川渝第一届机关服务技能竞赛中获两个优胜奖
开展金融宣教活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