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嘉黎 冉 川
近日,一则关于96岁抗美援朝老兵苏昌银“寻星圆梦”的新闻感动了无数人。老人一句“军装差了一颗五角星”的心愿,引发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尊崇与感恩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全民思政课”。
一颗五角星,承载的是一位老兵一生的信仰。对于苏昌银老人而言,这颗星不仅是军装上的一个饰物,更是军人荣誉的象征,是青春与热血的时代印记。他那句“雄赳赳、气昂昂的兵”,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确认,更是一代人对国家使命的集体回应。这样的细节让我们看到,历史并不遥远,英雄就在身边——他们默默无闻,却从未忘记曾经的誓言。
这场“寻星”接力中令人动容的,是民间自发参与的温度。从浙江工作的酉阳籍青年冉亿,到退役军人事务局、镇政府、少先队代表,多方力量因为一个朴素心愿而迅速联动。冉亿的举动尤其值得感佩——他不仅送出了一枚五角星,更延续了自己作为抗美援朝老兵后代的家族情怀。这份善意是民间社会守望相助、尊崇英雄的真实写照,也体现出年轻一代对历史记忆的自觉接续。
而当老人颤抖着手戴上五角星、庄重敬礼的那一刻,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感动交织在一起。仪式之后,现场变成了一堂“红色课堂”,两位九旬老兵与少先队员并肩而坐,讲述五角星背后的意义。这种代际之间的对话,恰恰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方式——不是教条式的灌输,而是生命经验的分享、精神的共鸣。
孩子们说:“原来五角星是军人用生命守护的信仰。”这句话感动了全场。一颗五角星,连起了三代人:老一辈用青春守护它,青年一代用行动找寻它,少年一代从中理解它。这正是历史教育最应该达到的效果——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让崇高的信仰可感可触。
这场“寻星之旅”不仅圆了一位老人的梦,更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家国的情感认同。
一颗五角星很小,小到可以握在掌心;但它也很大,大到可以装下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