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田金凤 实习生杨韵可文/图
他曾身着橄榄绿,在军营里淬炼出钢铁般的担当;退役后身披白大褂,在病房中倾注着春雨般的温情。从12岁趴在井沿救人的少年,到年近六旬仍奋战在医护一线的老兵,黄仁富的人生轨迹里,始终贯穿着两个字——“守护”。他把“守护”二字融入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救治,用专业与担当为一方百姓的健康筑牢防线,让这份从军营延续的责任与温情,在医学岗位上绽放出厚重而动人的光彩。
刻在血脉里的本能:
从少年善举到生死营救
对生命的珍视,是黄仁富刻在骨子里的本能。20世纪70年代,还是龚滩镇半大孩子的他,背着水桶去背水时,听见水井边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同组的一个小女孩掉进了井里。12岁的他见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趴在井沿,把水桶放下去,让女孩抓住桶沿,一点点将人拉了上来。这事被学校知道后,专门对他进行了表扬,而那份“见难必帮”的念头,从此在他心里扎了根。
2010年10月的一天,这份本能化作了悬崖边的生死救援。黄仁富到红光农具厂后面看望战友时,远远望见一群人围着,救护车、警车、消防车依次停放。拨开人群,他看到100多米高的岩壁上站着一个人,手里攥着镰刀,嘴里不停嘟囔——正是半年前从精神病医院出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冉某。“我是黄仁富!你还记得我不?”他朝着崖边大喊,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洪亮。冉某猛地回头,认出了他,带着哭腔说:“黄医生,我好难受。”“有什么事咱慢慢说。”黄仁富慢慢向前挪动,眼睛始终盯着冉某攥着镰刀的手,绝口不提危险,只聊住院时的日常,一点点拉近距离。
15分钟耐心疏导后,冉某完全信任了他。黄仁富主动申请爬上悬崖接人,踩着在部队学的攀爬技巧,在布满碎石的石壁上手脚并用往上挪。救援人员扔来的救生绳碰落了一块石头,他本能地朝冉某大喊“注意石头”——冉某躲开了,他却没来得及避让,膝盖被狠狠砸中,疼得眼前发黑,血顺着裤管往下滴。他顾不上疼痛,伸手抓住冉某的手腕,将人安全救下。把冉某交到警察手里时,他的裤脚已被血浸透。现场医生要送他去缝合,他摆摆手:“小伤,回家自己处理就行了。”第二天,他带着伤痛照常上班。如今,膝盖上那道约6厘米的疤痕仍在,阴雨天会隐隐作痛,但他总说:“这是救人的记号,光荣。”
后来在街上偶遇冉某,对方总会激动地说:“当年多亏了黄医生,不然我坟头的草都丈把高了。”而这样的善意从未止步:去年8月,听说花田乡何家岩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因精神障碍整夜哭闹,子女在外务工,他立刻开着自己的车赶去,自掏腰包买药,每月准时送药上门。
临近春节,老人送来腊肉,表示着对他的感激之情。黄仁富总是笑着婉拒。周围村民们经常见到他来照顾老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善良。他听了总嘿嘿笑:“我跟雷锋是‘战友’,学他做好事,得做到底。”
医线深耕数十载:
把医者仁心的使命扛在肩
2008年3月,黄仁富调任县精神病医院副院长时,医院还在老城区的旧楼里。病房没有空调,夏天像蒸笼,病人身上总有异味。分管业务的他没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而是天天泡在病房,带着护士给病人擦身、换衣服。刚开始护士小姑娘怕脏,他就说“你们看着,我来做”,亲自示范如何轻柔地给失能患者翻身、擦背,用行动打消大家的顾虑。
他定下规矩:每周必须给病人洗一次澡,换一次干净衣服。“咱多一分细心,病人就少一分痛苦,也能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在医院一班人的推动下,医院从旧楼搬到新址,添置了心电图机、彩超仪等设备,还建起了心理疏导室和康复活动室。他带着医生护士学业务、组织培训,从病情诊断到沟通技巧,一点点提升团队能力,让冰冷的病房渐渐有了“家”的温度。
这份对“家”的守护,在疫情来袭时化作了冲锋在前的勇气。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黄仁富在龚滩卫生院任副院长。他带着医护人员,背着消毒水走村串户,给返乡人员量体温,在路口设卡点值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吃住都在卫生院,没回过一次家。“当时就想着,我是党员,又是军人,必须冲在前。”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主动要求去位于板溪的集中隔离点:“我有经验,让我去。”这一去,就在隔离点坚守了3年。他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病房,给患者量体温、记录病情,更重要的是做心理疏导。他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每一个焦虑的患者,防护服里的衣服被汗水浸透,脸上勒出深深的压痕,却从没喊过一句累。从日常病房到疫情前线,他始终把“守护”当成自己的天职,让温暖延伸。
军营底色绘人生:
从战友情深到使命延续
“我是1986年10月入伍的,在云南红河州武警支队卫生队。”说起军旅生涯,黄仁富眼里总有光。那身橄榄绿不仅教会了他救人的技巧,更淬炼出他“不抛弃、不放弃”的担当——这种担当,是面对危险时的挺身而出,是对待患者时的耐心细致,更是对战友始终不变的牵挂。
在县精神病医院工作期间,他始终惦记着退役军人的就业难题。“当过兵的人能吃苦、有担当,到哪都是好样的。”他大力倡导优先招聘退役军人,拓宽其就业渠道。如今,医院已有退役军人护士1名、护工6名,他们在岗位上的踏实表现,成了他倡议最好的证明。
生活里,只要有退役军人找到他,他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是他对自己的要求。2008年到2024年间,他听说有几位退役老兵患上了精神障碍,并主动帮他们一一办理了残疾证,让老兵们能安心接受治疗。
这些年,他一直力所能及地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帮助。在他的助力下,至少有8名退役军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有的成了医院护工,有的进入物业管理行业等,顺利实现了就业。
从医几十年,黄仁富的荣誉证书攒了厚厚一摞: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先进个人”,“酉阳好医生”“酉阳好人”……每一项荣誉,都是军营里那颗“仁爱之心”的延续,是医线中那份守护之责的见证。
如今,担任县医学学会会长的他,依然没停下脚步。组织学术交流、开展基层培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他把守护的范围从单个病房、一群战友,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医卫领域。他说:“不管在哪个岗位,能为大家的健康多做一点事,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