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融语
8月5日,《酉阳报》刊登的新闻报道《一颗五角星 一生赤子心》讲述了96岁抗美援朝老兵苏昌银的“八一”心愿:军帽上本该有颗五角星的地方空着,“能把军帽上的五角星补上,我就没有遗憾了。”军服本是别人送的,原本没有帽徽领章,可这个朴素的心愿,却一直萦绕在老兵的心头。
这颗五角星的分量很重,它是血与火铸就的。苏昌银吃百家饭长大,3岁丧母,13岁父亲被害,18岁被迫离家。后来他加入人民军队,在解放四川的硝烟里他从新兵成长为班长;抗美援朝时,在一场战斗中他击毙74个敌人,在另一场激战中他身中7块弹片,仍死守阵地。帽檐上的五角星,早成了他青春的注脚、忠诚的徽章。就像群山中藏着的红色基因,在酉水河畔代代相传,连绵不绝。
这颗五角星的重量,是岁月里慢慢累积下来的。24岁入党,至今72年。1956年解甲归田后,邻里闹纠纷,他主动去调解;国家出新政策,他带头学习宣传……门楣上“光荣之家”的牌匾天天看见,可他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军帽上那颗缺失的五角星——那不是简单的装饰,是军魂的烙印,是他一辈子的精神坐标。
在酉阳,这样的赤诚并非个例:94岁的酉阳林业局退休干部吴华兴,家里几代人把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的大刀当传家宝,守护了92年;还有退休的杨胜学馆长,几十年如一日在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宣讲红色故事……他们心里都装着对党的忠诚,对烽火岁月的铭记。
退役军人事务局承诺为他补上五角星。这不仅是对老战士尊严的捍卫,更是对血脉中忠诚的守护。这颗五角星里,藏着无数“苏昌银”——烽火中冲锋的身影,平凡日子里坚守的模样。他们这代人,在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丰碑,在和平年代又默默扛起责任。那是对责任的敬畏,对信仰的赤诚,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我们相信,五角星会重新镶在苏昌银的帽檐上。可它的重量,远超过物质的分量。那是民族脊梁里最坚硬的精神钙质,是用血与火铸起的丰碑。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重量都在悄悄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对家国的担当、对历史的记取、对和平誓言的坚守。五角星的光,照亮着中华儿女对自由与尊严的执着追求,从没间断过。这光,也照亮了校园里、根据地,孩子们聆听红色故事时专注的眼睛,指引着年轻一代追寻的方向。
五角星的重量,是用秤称不出来的。它在苏昌银手掌的厚茧里,在“光荣之家”牌匾的字迹中,更是在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里。那枚即将镶上去的五角星,是烽火岁月的烙印,是万千忠魂的凝望,更是一个民族永远不会褪色的精神象征,就像南腰界响起过的革命号角声,只会越来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