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琳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清明时节,过去常见的烧纸钱、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在近几年正悄悄发生变化:有人捧着鲜花去扫墓,有人在家开追思会,还有人在手机里建起了“云纪念馆”。这些新变化告诉我们,缅怀祖先的心意,其实比传统形式更重要。
老传统遇上新问题,该变就得变。清明是中华儿女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时节。传统祭祀方式中,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习俗由来已久,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人的怀念和敬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习俗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焚烧纸钱不仅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燃放鞭炮则更是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的一大元凶。因此,在保留传统祭祀文化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祭祀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动文明祭祀新风尚。
新方式里有老感情,心意不会少。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倡导文明祭祀,推出了鲜花祭扫、家庭追思会等一系列新颖、环保的祭祀方式。这些方式既保留了慎终追远的仪式感,又减少了生态负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鲜花祭扫,一束鲜花寄托哀思,既美观又环保;家庭追思会,则让家人围坐一起,共同回忆先人的点点滴滴,增进家庭情感。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网络祭奠也愈发受到人们热捧,通过网络平台献花、点烛、留言,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随时缅怀先人。
祭扫的本质是表达思念,形式可以与时俱进。就像过去用书信,现在用微信,只要心意真诚,烧纸钱还是献鲜花,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用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式怀念先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让传统祭祀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花,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文明祭祀的理念和方法,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设立鲜花兑换点、集中焚烧区等。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响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文明祭祀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祭祀观念。而个人则应从自身做起,摒弃陋习,选择环保、低碳的祭祀方式,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祭祀理念。
这个清明,让我们用创新的形式,表达不变的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