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岩》的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

  □张晓梅

  长篇小说《红岩》是由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经典历史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描写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开赴大西南,国民党疯狂抓捕和镇压中共地下党员。在险恶的背景之下,江雪琴、许云峰、成岗、齐晓轩等共产党员相继被捕入狱,在监狱中仍然和敌人展开英勇无畏的斗争,受尽酷刑却坚贞不屈、永不变节,展现了忠诚于党,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决心和大无畏英雄气概。

  小说的文学创作分别围绕三个地点展开故事描述,它们是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长江兵工厂和华蓥山,这是特定历史时期中,敌我斗争最激烈、矛盾冲突最突出的三个典型场景。小说以白描特写、烘云托月、反衬对比等多种文学手法,用三条主要脉络编织搭建出一个完整故事框架,并顺理成章地推进汇聚到“狱中战斗”这一条主线上,使作品主题的思想性和独创性得到完美的展现与升华。

  首先,深刻而博大的主题确立,是文学创作成功的关键。小说《红岩》总共30章,属于长篇叙事类文学体裁。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意思是文章主题的确立,犹如人的灵魂一般重要,不论是哪一类型的文学,都必须拥有一个主题来揭示社会或人类的状况。《红岩》作品中,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美与丑的对比、爱与憎分明、高尚与卑劣比照的事例为一体,在“共产主义革命必将会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最终灭亡”这个主题思想的统帅和引领下,各种参差纷繁的材料分门别类、各司其职。例如在“狱中战斗”这一部分浓墨重彩的描写中,就涌现出众多的人物和场景。成岗被捕入狱,黄以声通风报信,刘思扬倡议继续秘密创办《挺进报》。许云峰在监狱里刨土找水,领导共产党人和敌人展开灵活机智的斗争,找到能逃出生天的越狱地道,却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党员齐晓轩挺身而出营救学生胡浩。全体狱友为给牺牲的龙光华开追悼会,集体绝食迫使敌人同意条件。江姐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怒斥敌人: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

  多个真实事例通过写作手法的编排、提炼、加工和润色,深刻地诠释文学主题,阐明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如灯塔,指引着革命志士舍生忘死、勇往直前。这个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主题博大而精深,闪烁着正义与理性的光芒,光芒环绕着《红岩》的创作者,并吸引和感召着全国万千读者。

  其次,诗性的恣意挥洒使小说骨力雄健、风韵清朗。小说中有多处气势恢宏、隽永雅正的诗意描写,使得这样一部洋溢着革命思想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刻板生硬的说教和口号,自始至终保持着文风之硬朗、韵味之悠长。“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祈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我的自白书》成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叶挺)……吟诵这一首首节奏铿锵、悲壮豪放的诗句,眼前就会涌现出那群衣衫褴褛、铁锁枷身的红岩烈士,昂首挺立于天地乾坤之间;脑海就会映现出那阴森黑暗的牢房中,江姐和狱友们把对新中国的向往和祝福,一针一线绣进光彩夺目的五星红旗。隋代陆法言在《切韵序》中提到:“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红岩》全书共查有数十处与诗歌相关的文学设计,其中格言、警句和革命新诗比重较大。诗歌就是声韵文学的最高形式,和谐的声律能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加深读者对文学的感受,提升文学艺术的美感。《红岩》诗性的恣意挥洒开创了现代文学革新的先河,充分展示了其文艺创作的时代特色。

  《红岩》是罗广斌和杨益言根据早年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创编而成,史料人物真实可考,文学手法精湛巧妙,结构紧密而灵活。红岩寓意烈士血染青山,警示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要牢记把这红色基因永世流传;红岩还代表着生命和热血塑造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意志不可动摇、宁摧不折的象征。任风云流转、时代变迁,红岩静默不语、巍然屹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开拓。今天,我们再读《红岩》,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号召,做好传承与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办人民满意教育,将“红岩精神”的明灯高高举起,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影像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社会
一株神草觅知音
菖蒲朝霞
吴冠中在龚滩
难舍的“点点”
《红岩》的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