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是土生土长的酉阳人,高中毕业后先后到武汉、重庆、杭州等地求学。2016年,她从浙江大学肿瘤学博士毕业后,就职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虽已定居重庆主城,但家乡酉阳始终是朱婧最牵挂的地方。她曾多次向医院申请到酉阳开展帮扶,去年,终于如愿成为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医疗专家之一,来到县人民医院呼吸心血管内科开展医疗帮扶,为酉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难忘家乡 主动请缨
“我在酉阳长大,这里有我深爱着的亲人和朋友。”朱婧说,10多年来,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她虽很少回家乡,但对家乡的感情却一天天增加。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期间,只要遇到酉阳的病人,她就格外关注,一有空就和他们聊天,熟悉的乡音让她倍感亲切。“就算不是我的病人,我都会关注。”朱婧说,家乡山美水美,乡亲淳朴善良,这些都是永远留在她心中的乡愁,是抹不掉的情感。
朱婧得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后,曾多次向医院申请。机会终于来了,去年5月底,她随专家团来到酉阳,如愿进入县人民医院呼吸心血管内科开展帮扶工作。
朱婧说,家乡的水土养育了她,她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来回馈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这让她感到无比的开心和自豪。
规范诊治 倾情帮扶
来到县人民医院后,朱婧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领科室人员一起开展肿瘤诊治的规范化工作。
为了提高县人民医院的肿瘤诊治水平,使其诊治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并进一步提升医院肿瘤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多学科合作,她向医院申请开展了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和肺癌MDT试点工作。
朱婧介绍,近1年来,帮扶团队各科专家从各自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诊断、病理学分型及手术方案和时机的选择、放化疗方案的制定、全程管理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县人民医院消化道肿瘤MDT和肺癌MDT模式,确保当地患者可以在现有水平得到最佳的治疗。以最优化的诊疗方案为目标的MDT全程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渝东南地区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开展传帮带方面,朱婧更是倾囊相授,为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帮扶期间,朱婧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完善肿瘤科前期规划,重点培养肿瘤学相关的骨干人才,帮助县人民医院逐步完成肿瘤学人才队伍建设,并利用帮扶专家资源,建立多学科查房模式,努力争取帮助县人民医院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肿瘤科。
“朱老师专业水平高,在她的倾心指导下,我们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该院心血管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陈伟说,朱婧通过小讲座、教学查房以及疑难病例讨论,让他们对肺癌、肺癌的全程管理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该院呼吸心血管内科主任黄庭汉说,在朱婧的帮扶下,该科肺癌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使患者诊治达到个体化、精准化、标准化。
竭尽所能 医者仁心
朱婧说,虽然“妙手回春”是每一个医生的终极追求,但目前恶性肿瘤依然是人类未能征服的重大疾病,竭尽全力延长生命的长度、拓宽生命的宽度,是她工作的意义。
去年7月,朱婧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婆婆,该患者被诊断为局部晚期肺癌,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婆婆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对于肿瘤引起的症状感到非常痛苦。
朱婧通过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联合各相关科室专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一起为她制定诊疗方案,采用了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方式,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未来有了更多信心和期待。
此后,每次该患者来治疗,朱婧都会热情地和她聊天,用阳光般的笑容温暖着患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肿瘤科的医生,朱婧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她说,很感恩自己是一名肿瘤科医生,虽然有时候也很无奈,但她可以陪伴好肿瘤患者们,也可以竭尽所能,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患者像朋友一样相处,对于朱婧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癌症患者敏感而脆弱,除了经受病痛折磨,还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朱婧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行使医学职责,更需要给予患者温暖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
一年的帮扶工作结束后,朱婧将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的麻省总医院进行访学工作。朱婧期待着学习到更多知识和技术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对酉阳开展长期、持续的帮扶,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父老的健康服务。
□融媒体中心记者田金凤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