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田金凤文/图
消毒、押手、刺入、捻转、提插……眨眼工夫,患者的背上就插满了一根根长不盈尺、细若麦芒的银针,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出神入化。这是日前,记者在铜鼓镇卫生院中医馆看到的一幕。
该院中医科主任魏云鹏赋予一根根银针以生命,为数以万计患者解除病痛,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魏一针”。
引进人才为百姓
11月29日,铜鼓镇卫生院中医科的病房里住着10多名患者,魏云鹏和同事忙得不可开交。这边刚为病人把艾条点上,那边的病人又在等着做针灸。
“因为疫情,病人还少了一点。”魏云鹏一边为病人做针灸,一边介绍。他说,中医馆有28张床位,平常都是住满了的,一年要接诊患者上万人次。
据悉,铜鼓镇卫生院中医科成立10年来,已接诊患者超10万人次,而魏云鹏,无疑是该中医科一张闪亮的“名片”。
“大多数患者都是慕名前来就诊。”该卫生院院长王宁军介绍,2012年,卫生院通过人才引进,从大足区招来中医学专业毕业的魏云鹏。随即,该院开设了中医科,成为全县最早综合利用针灸、艾灸、推拿、火罐治疗颈肩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带状疱疹、失眠、中风后遗症等的乡镇卫生院,深受好评。
在铜鼓镇卫生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铜鼓镇村民杨华昌今年71岁,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行动不便,经过20多天的针灸治疗后,基本康复的他过两天就准备出院了。
“魏医生医术高明,态度也很好,他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星。”杨华昌的老伴说起魏云鹏就感激不尽。她说,10年前,魏医生刚到医院上班不久,老伴就因腰椎间盘突出无法行走,在魏云鹏的治疗下得到康复。之后,还能外出务工,从事泥水工等工作。
“中医科刚成立时就云鹏一人,现在已经有7名医护人员了。”王宁军说。
行之有恒成良医
魏云鹏从事中医,离不开父亲的熏陶。
魏云鹏的父亲是大足区一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从小生活在中医家庭的他耳濡目染,对神奇的中医充满了好奇。
“每次看到患者在父亲的治疗下好了起来,内心就无比自豪。”魏云鹏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因此,只要有空,他就跟着父亲学习配药、抓药、认识中草药等。
通过魏云鹏的简历发现,他的工作经历都和中医药有关:2000年至2002年,服役于武警部队河南总一支队,任职卫生员;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河南省焦作市中医药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2006年至2009年,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12年6月至今在铜鼓镇卫生院担任中医科主任。
工作后,魏云鹏也抽空不断学习钻研,先后师从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邵素菊学习针灸推拿,师从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内一科主任曾朝芬学习大内科,师从解放军301总医院康复科主任王福根学习软组织外科学和银质针松解术等。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无止境。”魏云鹏说,针灸是我国中医独有的用来应对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医疗废物,所以针灸也被称为最自然的治疗方法。他将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精髓,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花开不语自芬芳
魏云鹏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不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支持,更是在口口相传中让不少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11月29日,在铜鼓镇卫生院中医科的走廊上,一名患者正在慢慢地走动。你可能想不到,两个月前,该患者还是个“半边瘫”。
“‘魏一针’真厉害,可以说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非常感谢他。”该患者姓石,是李溪镇人,因小脑出血导致半边手脚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一次,朋友和他说起了魏云鹏擅长治疗这类疾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家人把他带到了铜鼓镇卫生院中医科治疗。在魏云鹏的针灸治疗下,如今,他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恢复了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医德高尚暖人心 针术精湛传四方”“魏氏针灸效果奇 妙手回春一针愈”……在魏云鹏的办公室,一面面鲜艳的锦旗挂满了墙壁,送锦旗的患者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内心最真诚的感激之情。
通过刻苦的钻研,魏云鹏先后成为了中国针灸学会会员、重庆市针灸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中医疼痛诊疗组副组长等。
去年底,魏云鹏当选为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他深知肩上责任更重了。为了助推我县医疗事业发展,他积极走访调研后,正在着手撰写《关于村医针灸适宜技术推广的建议》。他认为,基层老百姓对于中医疗法的需求逐渐增大,通过广泛推广针灸技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无创、绿色有效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