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唐 宇
数说
2016年来,40496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喜迁新居。
“一房五改”9万余户,改造卫生厕所2.4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观。
行政村有效治理率已达100%,“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181个,让50.1万人吃水更有保障,其中贫困人口9.5万人。
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53处,千人以下百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1667处,百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1591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
短评——
美丽乡村美在“颜值”。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我县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6项重点任务为着力点,抓好了涂市镇地灵村等一批示范村的引领作用,让乡村旧貌换新颜,到处呈现新面貌、新气象。
美丽乡村美在“宜居”。美丽乡村不仅要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怡人的美景,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人居条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行动中,我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大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便民路、文化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厕所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美丽乡村美在“宜业”。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我县不仅做好了“搬得出”这前半篇文章,更是狠抓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这后半篇文章。如板溪镇杉树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选址上科学规划,在周边产业发展上合理布局,让搬迁群众有岗位、有事做、有收入,实现了高质量脱贫,这充分体现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初衷。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立足自身优势,把便民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把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贯穿始终,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一定能把我县每个村都打造成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
一条条便民路四通八达,一个个村寨错落有致,一栋栋农家小院干净整洁……
如今,行走在我县农村,你会发现:时时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村”,处处都是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这,正是全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幸福新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板溪镇杉树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只见村口一座高大的牌楼上写着“花石人家”,一栋栋黄墙青瓦小型楼房漂亮又规整,石板铺成的便民路延伸到了各家门口,每栋房屋周围都有一块木篱笆围成的小菜园。
“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的好政策!”该村7组村民何秀文告诉记者,2016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一家人住进了统一设计、集中建设的新家,告别了山坡上那间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老木屋,告别了“天上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生活环境。
如今,何秀文和儿媳平时在附近的板溪轻工业园区和叠石花谷景区打零工,每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彻底告别了穷日子。
杉树湾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仅是我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县共有40496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喜迁新居,向城镇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向乡村旅游区集中、向农业基地集中、向农民新村集中,实现了搬迁搬出新天地、移民移出好生活。
实施安全饮水 引得甘泉润万家
我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上水源工程还不够完善,使得一些地方群众还面临吃水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县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施水利精准扶贫,引来了一股股甘泉润万家。
黑水镇宝剑村是贫困村,也是典型的季节性缺水村之一。每年遇上干旱季节,村民都得到10公里外的集镇拉水吃,“吃水难”一直是当地村民们的心头病。
2019年,县水利局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实地踏勘,摸清该村地理、水源及缺水人口分布等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解决方案。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便新建了加压泵站和24个蓄水池,安装了16公里管道,村民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黑水镇宝剑村党支部书记胡昌琴介绍,目前,全村15个小组的1046户3500人都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吃上了自来水,洗菜、洗衣、做饭干净又方便。”宝剑村11组村民张菊仙直夸党的好政策。
据县水利局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县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181个,总投资超过5.3亿元,巩固提升50.1万人(9.5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今年,我县又对农村饮水安全进行了查漏补缺大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动态清零。
当前,我县已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焕新颜
涂市镇地灵村,是距县城约30公里的一个村。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村里的风景让人眼前一亮:道路整洁干净、庭院花草飘香;路边一道道编织考究的竹篱笆,把朴素的院落装点得多姿多彩;刷在墙上的垃圾分类等公益宣传广告,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前,村里到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柴木乱堆、牛粪满地。”该村3组村民王丽花介绍,和全县不少村庄一样,随着村里的青壮年一批批外出打工,村子不仅越来越没有人气,还越来越破、旧、脏。
“通过公益性岗位的设置,让3个组都有了保洁员,他们每天清扫村公路和转运垃圾,让村子保持干净、整洁。”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白孝贵介绍,自2018年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启动后,该村在村寨沿线主干道设置垃圾集中分类收集点18处,各个寨落门口、老百姓家门口放置垃圾桶;组织村民拆除道路沿线的牛栏猪圈,设置成花台,编上竹篱笆;引导村民在房屋周边、田间地头的闲置角落打造微花园,种树栽花。
如今的地灵村,家家有花园,处处有景观。
不仅如此,该村还在张家寨设置了再生资源回收站,采取“市场价回收,积分换用品”的方式,鼓励村民将自家的可再生生产生活垃圾就近销售并兑换积分,然后用积分换取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通过一年多的整治,地灵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清洁村”。
不仅仅是地灵村,这几年,我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精准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规划编制引领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生态美村、花卉苗木”点缀工程,让农村大地实现了增颜值、添气质、强内涵的美丽之变。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县行政村有效治理率已达100%,新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16个、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70个、建成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271.3公里,实施农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9座;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全县270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累计配备清扫保洁人员1.3万余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1500余人,基本实现农村清扫保洁全覆盖;累计发放户用垃圾桶15万个、餐厨垃圾桶2560个,配置餐厨垃圾收运车12台、改装有害垃圾收运车6辆,收运处理餐厨垃圾4200吨、其他垃圾9.28万吨、可回收物2700吨。
我县通过把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以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为核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绘就出了一幅幅和谐秀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