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白凤英
在兴隆镇土坪村蜿蜒的山路上,每日破晓时分,总能看到一个步履蹒跚却目光如炬的身影,熟练地驱赶着羊群隐入山林。这位用坚韧脊梁撑起别样人生的43岁汉子,正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养羊大户胡正军。从最初两只羔羊起步,到如今坐拥三百余头规模的现代化羊场,他用十五载春秋书写着身残志坚的奋斗诗篇。
5月11日,晨雾未散,山村的静谧被此起彼伏的羊叫声叩醒。“咩……咩……”的欢鸣声中,胡正军已开始新一天的劳作。标准化羊场里,25间青砖圈舍整齐列阵,他跛着脚将羊群赶上山坡,晨光为这道倔强的身影镀上金边,仿佛一曲激昂的奋斗交响乐在山间奏响。
先天性腿部肌肉萎缩的残酷现实,曾让这个农家汉子被禁锢在方寸之地。“我腿脚不便,但脑子和双手是好的!”面对命运重击,胡正军骨子里的倔强迸发出惊人能量。1998年,他攥着借来的启动资金,用两只羔羊叩开创业之门。
创业维艰,初涉养殖便遭遇当头棒喝:羊群突发疾病、母羊难产等状况接踵而至。最窘迫时,他连兽医出诊费都难以承担。困境倒逼出破局之道——胡正军白天守着羊圈观察记录,夜晚在灯下研读养殖书籍,甚至拿自家羊做药物试验。那些被羊蹄踏乱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载着防疫数据与生长周期,见证着从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蜕变。
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为羊场带来蜕变契机。在政策扶持下,500平方米标准化羊场拔地而起,25间圈舍可同时容纳600余只肥羊。胡正军采用“晨牧夜饲”生态养殖法:清晨赶羊上山吃百草,黄昏收牧补饲精饲料。这种科学模式造就的羊肉质紧实、膻味淡,在周边县市供不应求。“现在年纯收入稳定在六七万,比外出打工强!”他轻抚着膘肥体壮的种羊,眼角笑纹里漾着幸福。
十五载寒来暑往,胡正军与羊群结下深厚感情。跛脚在山路上踏出的深浅脚印,记录着超越常人的付出。“腿脚慢,脑子不能慢。”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站在现代化羊场前眺望远方,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又有了新蓝图:带动更多乡亲发展规模养殖,让致富经在青山绿水间传唱。
“胡正军用脚步丈量着乡村振兴的宽度,用脊梁挺起了产业振兴的高度。”兴隆镇人大主席李国平如此评价。在广袤的乡野大地上,这位身残志坚的“领头羊”,正以孱弱之躯蹚出康庄大道,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