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陵山的“红石公园”

▲万马归槽。 谢冈均摄
▲舟行碧波。 谢冈均摄
▲喜获丰收。 冉 川摄
▲丹霞地貌。 资料图片
◀摩崖石刻。 谢冈均摄
▲阳戏表演。 陈 勇摄

  □白明跃

  由于色彩鲜艳、表达形式多样,织女多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绣制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小河镇桃坡村的情况也类似,代表历史轴线的经线通直而清晰,代表历史细节的纬线则多半是一鳞半爪非主流碎片化的口述史。

  “小洞天”摩崖石刻略考

  桃坡的“小洞天”应该是解读桃坡密码的扉页,人工开凿的洞穴上中规中矩地书有隶书“小洞天”三个字,尽管“天”字已经剥蚀掉,但是洞口的对联清晰可见:“穴居久废无人问;石洞深藏待我来。”作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身影仿佛就停留在这个特定的时空。洞穴内的一副对联则更是天人合一,似在与神对话一般:“四面奇峰归眼底,五溪蛮洞隐山中。” 

  小河的丹霞地貌是全世界发现的第506处,中国的第504处。跟其他地方的丹霞地貌一样,这里最突出的形态要素是赤壁丹崖,紫红色调,庄重而神圣,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权威、富贵、吉祥的色彩一致。

  石穴旁边的红墙上,“清心养性”四个魏隶体摩崖石刻笔姿方整内敛,遒劲端庄,古厚朴实,又显得格外超凡脱俗,落款为:乙酉秋 曲园主人属书 余乳汇。六十甲子的纪年方式只能通过石刻的风化程度来判断,此石刻距今已100余年,比如是1825年,清道光五年;或者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因为酉阳的州志和县志都没有记载,至于“曲园主人”和余乳汇是谁,都不得而知,嘱咐勒石言志以身居曲家沟感到自豪,自称“曲园主人”,自有隐者之风。

  毕竟,酉阳儒学的大兴还是在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以后的事情,酉阳历史上的四个进士都是改土归流以后考取的功名,自号“曲园主人”者,应该是桃坡近代史上的有钱、有闲之人,可以是顺势而为的处士,也可以是桃坡开教化之风的先行者。翻开酉阳的历史,到了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提出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公布学校系统之《壬子学制》,当时的酉阳县劝学所视学冉熺在兴隆、鹅湖、小河创办三所两等小学堂,小河占其一,应该与小河、桃坡一带的富庶和学风是分不开的。

  触摸桃坡的题刻,从人界到天界,跟孔子说诗教“温柔敦厚”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一场自我突围和人文的提升,桃坡殷红的石墙,因为敦厚和安静,也成了业儒、学佛、修道者智慧涅槃的道场。

  武陵山腹地的“红石公园”

  当年,笔者和中山大学的丹霞地貌权威专家黄进教授考察桃坡的丹霞地貌时,知道这个全世界第506处丹霞地貌呈带状分布,约2公里宽,18公里长,以桃坡为核心,因为不一样的地貌,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文。

  ——最后一次造山运动赐给了桃坡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丹霞地貌是在约300万年前燕山运动中,由在构造活动带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的。由于广泛的发育,在桃坡一些地方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形成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在四周高山的庇护下,十里丹霞犹如静卧在酉阳境内蜿蜒狭长呈带状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是侵蚀地貌的一种,桃坡丹霞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二次胶结的砾岩、砂砾岩显得坚硬、殷红,多彩多姿,于是有了“轿子顶”“和尚岩”“万马归槽”“一两丝”“上潭口”这些神话一样的存在。

  ——最好的耐火泥材料诠释了桃坡古往今来的精神特征。丹霞石是最好的耐火泥材料,当年在铺设桃花源广场时,就运用了桃坡的丹霞石作为红色图案的铺装材料,一是因为有桃坡的“桃”字这个缘分,二是有暗红色作为历史的承载,三是可以让人抽象地意识到在酉阳的发展中需要有火一样的热情。算得上是桃坡丹霞石精神实质的一次复盘和放大。

  ——武陵山区最艳丽的色彩是多彩桃坡的历史见证。站在高处看桃坡,就像一群又一群的小鹿安静地卧在那里,群山拥翠,小桥流水,如果在阳春三月,更加能够体会“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诗意。这样的世外桃源,更能让人专注,也必然是读书研学的好地方。桃坡村党支部副书记陈长波指着一个古老的寨子告诉笔者,寨里人人喜欢读书,家家都有吃“公家饭”的!

  从“仙人洞”到“梦工场”

  被桃坡人称为“仙人洞”的地方有65处,洞口大多一般1米见方,内部宽高各2米左右,深2.5米左右,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据《酉阳县志》记载:1999年5月下旬,由四川大学和日本东海大学10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中国西南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及物质文化”课题研究小组,在对酉阳当时的龙潭镇、双河区铜西乡桃坡村汉代末期岩墓进行考察。

  这里说的岩墓即崖墓,给桃坡那些“仙人洞”一个方向性的界定。中国崖葬最初见于《后汉书·冯衍传》:“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修建崖墓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时间漫长,而且花费巨大,所以后人逐渐就抛弃了这种奢侈的墓葬,而悬崖上的墓室,在后来的一些人认为是“神仙洞府”,甚至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弄错的时候,他竟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所以桃坡后来者在里面修行、研修、避暑,也就不足为怪了。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刘聪认为:崖墓葬本身是仡佬族的墓葬方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赶苗拓疆”,让这里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覆盖,仡佬族被追赶,最后聚居在贵州的务川和道真一带。因此,桃坡的历史信息出现了断层,甚至空白,一些口传文化出现偏移甚至猜想,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一次又一次的外来移民进入桃坡,带来了阳戏、花灯等中原文化,比如桃坡的阳戏,属北路阳戏,算得上是戏剧的活化石。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借助印、牌带、师刀、令牌等道具,加上蟒袍、罗裙、龙凤花鞋等近20种服装,表演时每个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驱鬼逐疫举,既保留了傩戏的精华,又融合了地方戏内容和花灯唱腔特色。桃坡的阳戏面具一般用柳木、白杨木制作,雕刻得粗放概括,奇特彪悍的面目,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在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每次表演时,当地人都等着正神出场,因为正神正直善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开山面具,威武、凶悍、怪异,面容黝黑发亮,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扬。每当阳戏开唱,戏班子戴上各种不同角色的面具,锣、鼓、唢呐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庄重诙谐,文、武、美、丑相戏其间。凡寿祝、婚嫁、立房、还愿,有请必演。宗教与艺术相结合,“酬神”与娱乐相结合。

  因为桃坡一带盛产陶土,让祖籍江西一带的胡姓、姜姓人家在这里拥有了土陶艺术的梦工场。历史上的桃坡土陶主要以烧制民用的酒缸、菜缸、水缸、盆、碗、舂钵、茶具等生活用品为主,现在我们都还可以看到当年的主窑口、赶窑口痕迹,还有废弃在陶罐厂的座子碗碎片。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陶烧制、贩卖曾经是当地最重要的一项创收产业,特别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因为当地人的制陶手艺,产品在贵州的铜仁、湖北的恩施一带销路特别好,让寨民的日子过得特别滋润。

  武陵山区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陶罐盛装食用油、土酒、醪糟、霉豆腐、泡菜等,陶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土陶的市场大小和市场份额取决于土陶的质量和艺术,质量是匠性的衡量尺度,陶艺水平则是市场拓展无声的力量,这样的梦工场从诞生以来就需要工匠精神、技术革命、艺术自信,进而历久弥新。

  土陶烧制的技术传承,应该说培养了桃坡人缜密的思维习惯,严谨求实的生活态度,又培养了手艺人独具匠心的慧眼和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桃坡人包容开放的市场观念,拓展了桃坡人更加开阔的视角空间。

  现在,桃坡人高扬乡村振兴旗帜,建起了桃花源大闸蟹小河镇养殖基地,成为渝鲁协作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之一。产业园实施主体为桃坡村经济联合社,总投资230余万元,流转土地300余亩,惠及农户334户,水稻年总产值达到8万斤、蟹总产量8万只,年总收入200万元以上,还可解决就近务工问题。由于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在思想上引领、政策上扶持、信息上共享,确保稻蟹种植养殖技术有保障,产品销售有市场,农民收益有保障,实现“党支部+党员+群众”的组织体系全面运转,这里成为桃坡村新时代新产业新的“梦工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影像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综合
武陵山的“红石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