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烂泥井改造记

——花田乡何家岩村7组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见闻
修建文化广场。
安装护栏。

  □融媒体中心记者任桂容/文 李胜成/图

  1

  深冬时节,空气有些阴冷,花田梯田里的稻谷早已颗粒归仓,新种的油菜苗正静静地吸吮着土地的养分,等待来年春天精彩地绽放。

  与冷清的田野相比,旁边的烂泥井(小地名)古寨人居环境整治施工现场却异常热闹。砌堡坎、平路面、铺石板、立护栏、装路灯……无论是五六十岁的男子,还是四五十岁的妇女,一个个撸着袖子、鼓着劲头,干得热火朝天。

  “这个沟要提深一点。”

  “栏杆一定要安装牢固。”

  “江书记,你放心,我们一定整得巴巴适适的。”

  村民口中的江书记是花田乡何家岩村党支部书记江皇甫。他告诉记者,烂泥井属花田乡何家岩村7组,有户籍人口155人,木质房屋占一半以上,是何家岩的第二大寨落。以前,烂泥井的人居环境从它的名字就可窥见一斑。井水的长期浸润,一方面给村民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另一方面也让寨子的人居环境堪忧,“出门一脚泥”成了困扰村民的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烂泥井人居环境整治势在必行。”江皇甫说。

  说干就干。10月底,一场轰轰烈烈的人居环境整治大战拉开序幕。

  2

  “整治项目包括大广场、小广场、文化长廊建设,路灯安装、边坡保护、便民路修建。”江皇甫边走边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将利用这两棵古树,把这里建设成生态公园。”

  在小广场建设现场,杂草被清理后,一棵拥有500多年树龄的岩桑树和一棵银杏树显得格外高大,广场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

  沿着铺好的石板路拾级而下,随处可见忙碌的施工场面。

  一幢幢修葺一新的木质建筑映入眼帘,用围栏围成的院坝里,五颜六色的花草给冬日的古寨平添了几分生机。

  院子下面,一条刚硬化的水泥路一直通向一块已经平整的院坝,院坝上,工人们正忙着砌围墙。

  “这里计划修建一个大广场。”据江皇甫介绍,广场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是在一废弃房屋的地基上改建的,这里将会是村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感谢你啊,江书记,现在我家院坝安逸得很!”隔着大老远,村民何建华便迎了上来,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原来,边坡防护也是此次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何建华家的院坝因年久失修,面临垮塌的危险,被纳入了整治范围。没用几天,院坝就用石头砌了起来,还安装上了护栏,不仅安全而且“颜值”更高了。何建华乐坏了,见谁都炫耀。

  3

  在便民路改造现场,70岁老党员冉景杨正在和砂浆,长满老茧的双手紧握铲子,经过无数次的上下翻转,沙子和水泥便混合在一起,成为石板与路面的黏合剂。

  “干了一个多月了,虽然年纪大了,也想出点力。”冉景杨做这些不收一分钱。他家就在烂泥井,10月初,听说要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他第一个报名。“家乡建设好了,是为大家谋福利,再说我是一个党员,肯定要全力支持。”

  像冉景杨一样,主动投工投劳参加环境整治的还有三四个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政策好,要把我们这里变得像城头一样,能不好好干啊?” 冉景杨的一句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烂泥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的家乡自己建。”已经逐渐成为了村民的共识。

  60多岁的冉景兴为了协调文化长廊用地,自掏腰包2000元;老党员何易专为了协调广场用地,不但以2.2万元/亩补贴占地村民,还拿出自家的土地进行置换。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一个月来,村民们想发展、思发展、助发展的劲头也感动着江皇甫。“有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我有信心尽快将这里建设成景美、宜居的新农村。”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江皇甫高兴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济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教育
保持奋进者姿态 激发全社会活力 全力以赴实现圆满收官良好开局
十四届县政协召开第十一次主席会议
重庆首创农业2022年收购辣椒1782吨
烂泥井改造记
把时间抢回来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