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龙山下小院子

  □李小云

  小院子其实不小。

  居住比较集中的小院子,整个面积相对于大院子而言算小,所以得名:小院子。这里所有房屋依山而建,串门回家,都需上坡下坎,必须小心谨慎。

  当我们的脚步声扣开一户木门时,门缝里探出一张慈祥的老人的脸,那双明澈的眼首先认出了母亲。

  “大嫂,怎么是你啊?哪股风把您给吹来了?”

  “哈哈哈,我怎么就不能来呢……”母亲回答。

  与此同时,我已差不多走到木门前,“姑姑……”我边喊边想上前进屋,结果吃了个闭门羹。她老人家看见我,边关门边招手:“那边进来,那边进来”。我立在那里,被她老人家弄得一头雾水。母亲会意的看着姑姑对我说:“你姑姑是讲究人,走,我们从前面进。”说着,我跟着母亲,走下石阶,绕道吊脚楼去了。

  土家的吊脚楼分两种,一种是双吊式。双吊式又称为“撮箕口”,即在正房的两边皆建有厢房。这栋吊脚楼属于另一种——单吊式,吊脚楼分为上下两层。连接正屋的一面建筑在实地上,其他三面都是悬空的,靠木头柱子支撑着,依山坡而建。上面一层用木板装得整整齐齐,曲廊和护栏都完整无缺,是用做卧室的。下面一层里没装板壁,堆放了许多柴垛、农具等。

  我们穿过吊脚楼,姑姑姑父已经乐呵呵的迎在那里了。“快来快来,进屋坐,稀客呀!”姑姑满脸兴奋和惊讶,她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我们会突然到来。

  这是我堂姑姑家,表兄妹都进城上班了,家里只有两位老人。拾级而上,走上院坝,跨进房门,坐上火铺,母亲和姑姑就亲热地闲聊了起来。一个劲地相互嘘寒问暖,谁都没在意我刚才的尴尬。我知道肯定是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到底是什么呢?纳闷加好奇就忍不住问了:“为什么刚才不让我们从后门进来呢?”“哈哈哈哈……”姑姑大笑起来:“告诉你吧,这是小院子的风俗,和皮都那边是不同的。”说着看向母亲:“大嫂应该听说过,娘家人,怎么能从后门就进来呢?”母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好像记不清楚了,但听说过是有这么回事的”。

  “我们这里的风俗,只有不体面、有道德缺陷或者本身就偷偷摸摸的人才从后门悄悄咪咪地溜进溜出。比如寡妇,如果想再嫁,出门就只能从后门走,而不能从前门出。相反,若是贵客来访,一定是光明磊落,大大方方从前门进。你们是我最尊贵的客人,当然要从前门进来啰。”姑姑一脸认真地补充道。

  还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啊!小院子离皮都也不远,我之前一直没听说过这样的规矩。姑姑还告诉我们,这里过年过腊月二十九;端午节不包粽子等习俗都和周边不同,这个寨子的人都一直传承着,坚持着祖先留下的习惯和习俗。

  姑姑说话时那种虔诚,那种不容亵渎的神情感染了我。我不由得想起,听人介绍过这个寨子的人,大多是手艺人。木匠、铁匠、瓦匠、道士先生、裁缝师傅……个个都勤奋好学,个个心灵手巧,个个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手艺做得出神入化。特别以姑父为代表的木匠是天龙山下家喻户晓的,今天,我就是奔着这个话题而来的。于是我询问了姑父关于做木匠的故事。

  或许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吧。这个寨子一出门就坡坡坎坎,每走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的生活特性培育了这里人做事谨慎踏实的品质。姑父天生对木匠活感兴趣且极具天赋,十七岁时就为别人独立修建了一栋房子,走上了木匠生涯。姑父家兄弟姊妹众多,他就是靠给前山后村的人做木工,带大弟弟妹妹的。后来,自己成了家,也是靠着这门手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直到现在,表兄妹们都各自成家,想带姑父进城享福,姑父说什么也不肯,要继续做木匠。他说他不想丢下这项曾经帮家人渡过难关,帮自己养家糊口的技术。手艺人不可荒废一日。小院子人常挂在嘴边的“三天不唱曲口生,三天不拿针手生”就是这个道理。姑父还自豪的告诉我:“知道不,天龙寨下那座精致的长亭就是我的杰作”。那座长亭,我见过,雕梁画柱,造型独特,木工精细,确实很精美。如果不是姑父亲口告诉我,我绝对不相信这样有特色的长亭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在走出姑父家,走出小院子时,我对这个寨子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影像
寻梦桃花源
花田(外一首)
“喜迎二十大”绘画作品展
登南腰界云台寺(二首)
天龙山下小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