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刘潇羽文/图
7月15∽18日,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小分队来到我县,走访苗绣工坊和苗绣技艺传承人,了解酉州苗绣的发展概况和态势,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酉州古城 感受苗绣魅力
7月15日,小分队来到位于酉州古城的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苗绣工坊。
苗绣从山水中走出,承载着苗族人的记忆与憧憬。据了解,苗绣源于民族图腾崇拜,主要反映喜庆、吉祥、人寿、年丰的物象。苗绣艺术有粗犷、秀丽、细萃、素雅四种风格。图案讲究对称、平稳、严谨、紧凑,丰满而疏密虚实得当。2006年,苗绣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苗绣工坊负责人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酉州苗绣主要是采取“公司+非遗工坊+乡村绣娘”的模式发展。
目前,酉州苗绣建立了以车田、浪坪两个乡镇为重点,12个中心镇为节点,25个其他乡镇为支撑的生产网络体系,在政策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建起苗绣作坊,办起苗绣培训班,吸纳带动脱贫户、留守妇女、残疾人就业增收。
工坊负责人介绍,苗绣培训班由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培训合格的学员可以选择在扶贫工坊或是家中创作,很好地实现了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和居家就业。
截至目前,苗绣培训班共培训留守妇女1682名,与235名脱贫户签订了产品回购协议,带动200余名少数民族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参观期间,工坊里的展品深深地吸引了大家。这些绣品精致、秀丽又富有浓浓的民族特色,在与箱包、扇子、服饰等产品结合后,更显时代气息,无论是绣脚针法还是丝线色彩,都带给人们极大的美学感受和民族氛围体验感。
花田村寨 感受乡村振兴
7月16日,小分队前往花田乡何家岩村开展实践活动。
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何家岩村村史馆,了解了何家岩村的发展历史、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感受到了何家岩人艰苦创业的历程。
在村里的非遗苗绣工坊,目光所及全是各式各样的苗绣产品,包括钥匙扣、荷包、双面绣屏风等。
工坊里,既有六七十岁的花甲老奶奶,也有十八九岁的少女。她们围坐在一起绣花,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绣娘。据介绍,苗绣产业已成为当地妇女的一大收入来源。学习初期,当地政府还为绣娘们提供每人每天50元的培训补助,使大家能够更安心有效地学习。
队员与绣娘们交流,向她们了解苗绣产业的发展规模、优惠政策和存在的问题等。
苗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同时满足乡村振兴中“塑形”和“铸魂”的需求。“公司+基地+乡村绣娘”的模式,使其转变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但绣娘们也表示,苗绣发展在传承主体、销售模式、经济收益方面还存在不足。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和她们探讨苗绣与乡村振兴结合的路径。
何家岩村共富乡村工作室,是共富乡村合作项目的代理点。该项目是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和腾讯公司创办,专门培养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让他们懂经营、善管理。同时,对村里的民宿、餐饮等文旅业态进行升级改造,助力乡村振兴。
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介绍,共富乡村的核心是确保农民成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的受益主体,通过吸引本土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带动发展的力量,利用本村人发展本村、振兴本村。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共富乡村项目之一的特色临崖咖啡厅。这间咖啡厅由村民的土家吊脚楼包装改造而成,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服务,不仅能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民族文化,还能感受乡村时尚美。
走访中,队员们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看到了何家岩村的发展。未来的何家岩村,一定能够打造出独特的乡村振兴样板,在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送下,创造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苗族服饰 传承民族文化
7月18日,小分队前往酉州古城拍摄苗族文化宣传片。
苗服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它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就连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赞誉其服饰可与天上云彩媲美。
苗族服饰的特点是以服饰艳丽、银饰精美繁杂而著称,在《后汉书·蛮夷传》中就有苗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
队员们通过穿着苗族服饰体验独特的苗族文化,通过蜡染、刺绣技艺感受厚重的历史底蕴,更通过拍摄、收集素材,加深了对苗族文化的了解。
队员们还走访了酉州古城游客和当地居民。不少游客表示,对苗族文化很感兴趣,酉州古城是旅行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当地居民表示,酉州古城对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大家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文旅峰会 感受文旅融合
7月17日,正值2022中国武陵文旅峰会召开的第二天。桃花源广场和酉州古城里处处陈列着武陵山文创产品,队员们前往参观体验,领略武陵山文旅发展成果。
峰会上,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指出,将进一步健全联盟运行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旅游景区、共同打造文旅活动品牌。文旅产业方面的专家也指出,武陵山片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切入点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就是把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非遗项目,融入旅游、赋能旅游、丰富旅游,然后在旅游过程中诠释非遗价值,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和当代表达。这也在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助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完善酉阳文化振兴机制,为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新思路。
夜晚,队员们观看了“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演出。灯光璀璨,气氛热烈,节目既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助力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赋予三下乡活动的使命。在此次为期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深入基层群众、走进乡间地头,拓展视野、服务百姓,运用专业知识,积极思考苗绣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为酉州苗绣产业振兴献言献策,并拍摄了相关视频大力宣传苗族文化,磨炼了大家的意志,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