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彭 媛文/图
核心提示:弘扬红色文化要塑形更要凝神。红军后人符彪创作的《红色记忆》雕塑,是反映酉阳籍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艺术作品。该作品以红军战士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以抗敌英雄人物为原型,通过符彪一凿一刀的精雕细琢,生动刻画了符功荣等6位红军战士英勇抗敌的形象。
“1935年1月21日,我的爷爷符功荣等6名红军战士被敌人围困在甘龙河畔庙弯洞内,与敌人进行了两天两夜的殊死斗争。最终爷爷的身体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但他形如焦炭的双手仍紧紧握着枪管,木质枪柄已被烧成了灰烬。那时,我爷爷才39岁。”在自己创作的《红色记忆》雕塑作品前,符彪满怀深情地讲述着雕塑背后的故事。
符彪,李溪镇思泉村人。2011年,他创立了山里人根雕工作室,并先后创作了《喜上眉梢》《春耕》《福到》《山里人家》《世外桃源》《和谐(河蟹图)》等木雕艺术作品。其中,《和谐(河蟹图)》在2019年第八届中国(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2019年第四届“工匠杯”设计创作大赛银奖。
2021年5月,符彪被县总工会评为2020年“酉阳工匠”十大年度人物。
得益言传身教,十年逐梦不止
7月13日,得知符彪以他爷爷符功荣的革命故事为背景创作的雕塑作品完成,记者一行特地上门拜访。见有客来访,符彪远远地出来迎接。一身青色麻布衫的着装,言谈举止间颇具“文艺范”——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从小生长在大山里的符彪,少年时学习成绩不好,唯独对画画和写作情有独钟。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艺术家,艺术的启蒙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符彪的父亲是一位木匠,刻得一手精美的木制窗花。年少时,符彪总是喜欢跟在父亲身后,一边摆弄制作工具,一边跟着学做木雕。
2008年的一天,符彪和同村的朋友一起上山挖树根,在捣腾树根时,符彪发现一块树根长相跟鱼的形状特别相似,于是乎便来了灵感。符彪将这块树根带回家中进行了简单地雕刻,经过打磨、抛光、上色后,一个活灵活现的根艺作品出现了,这便是符彪的根雕处女作——《年年有余》。
随后,符彪便一心专研根雕技术并创立了山里人根雕工作室。没有师父教,符彪就找来书本和图画自学。工作室内,他常常一待就是好几天,偶尔坐在一堆大小不一的树根间构思,偶尔又聚精会神地琢磨根雕作品。他创作的根雕作品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和收藏者慕名前来。
2019年,符彪以精湛的根雕技艺和对文艺创作的理想追求,获得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七届会员资格,这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文艺创作之路的信念。
根雕是根据原料的原始形状和大小进行构思制作,不破坏原型,不过分雕饰。雕塑则需要构思造型,还要对制作材料进行选材,虽本质不同,但后期制作工序类似。随着根雕技艺日益精进,符彪便萌发了为爷爷做一尊雕塑的想法。
创作《红色记忆》,展现红军风骨
“为爷爷造塑像,是我的梦想。”
2019年,符彪从四川美术学院研修班毕业后,便开始用泥巴塑造符功荣牺牲时的场景。为了丰富雕塑元素,符彪在创作前,曾多次走访搜集与符功荣一起作战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和事迹,查找到了不少史迹资料,不仅还原了符功荣等6位红军战士牺牲时的具体情境,还填补了南腰界红军革命史缺失的部分史实。
为了让雕塑以最饱满的面部表情和浑厚的战斗力量展现红军战士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符彪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构思,仅绘画的图纸草稿就有20余张。2021年4月,符彪买来钢筋烧制成空心雕塑骨架,并对雕塑的长宽高和喷漆的顺序都作了精细策划。工艺上,符彪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时间上,他夜以继日,常常干到凌晨三四点——他想以这个作品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凭着执着的信念和心中的红色信仰,符彪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这尊雕塑经过构思、绘图、选材、塑形、雕刻、喷漆等一系列制作过程,历时3个多月,于今年7月6日创作完成。符彪给它取名为《红色记忆》。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符彪家中堂屋,古铜色的《红色记忆》雕塑长3.5米、宽1米、高2.5米、重约1000公斤,赫赫醒目,颇为壮观。雕塑由符功荣、符功银、符开武、符功杰、陈显朝、陈志立6位红军战士组成,他们有的高举手枪、有的高举大刀、有的高声呐喊,栩栩如生,英姿壮烈,十分震撼,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激情澎湃,久久难平……
据了解,符功荣原本是上世纪30年代初酉阳、秀山一带的乡村私塾先生。1934年6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军团进入南腰界区域,建立革命根据地。在贺龙和张素清等指引下,符功荣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红军队伍,在李溪、南腰界、官清等乡镇及周边沿河、黔江、彭水等地发动和组织红军打游击战,并在贺龙的领导下,创建了红军游击大队,符功荣任副大队长。1934年10月,南腰界游击大队编入红军黔东独立师,符功荣任独立师第三团副团长。红军主力撤离南腰界东进转战湘西后,受上级安排,符功荣又在家乡组织和发动群众继续同当时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1935年1月21日,符功荣与符功银、符开武、符功杰、陈显朝、陈志立被敌人围困在甘龙河畔庙弯洞内,与敌人进行了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最后被烧死在洞中。
“打从记事起,就时常听到奶奶和父亲叔伯们讲起爷爷的革命故事。亲手完成这件雕塑,这是我作为红军后代,传承红色精神的一种方式。”符彪说,他希望《红色记忆》雕塑能摆放在酉阳红色景区内,自己还要争当景区的义务讲解员,向更多的人讲述爷爷符功荣和其他红军战士的红色故事。
记者手记: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历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时刻。回首历史的长河,红色文化是历经岁月穿透时空永远滋润于心灵的清清河流,是黑夜里永远闪烁明亮光芒指引我们前进的不落星辰,红色文化雕塑则是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主题创作相融合的又一生动实践。
通过艺术手段宣扬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采,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符彪根据他的爷爷符功荣等红军战士的革命故事创作《红色记忆》作品,将红色革命文化元素与现代雕塑艺术进行完美融合,使雕塑作品承载艺术文化,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久久传唱,凝聚的更是不变的信仰和热忱。